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 一位退休村干部眼中的乡村之变
■实习记者 姜国春 记者 王和斌
村庄依山傍水,独具藏民族特色的房屋坐落在山水间,这是九寨沟县大录乡大录村易地扶贫搬迁点的新貌。从老寨子搬进新房子,一个村寨的变迁折射出农村的巨变。
改革开放40年,是农村发展跨越腾飞的40年。今年63岁的切孝是大录村历史变迁的亲历者,也是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的见证者。切孝,原大录村党支部书记,从1976年到2016年,40年间,他先后担任大录村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农村基层建设。
农牧民群众日渐富起来
时间追回到1976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录村村民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农牧民没有余粮,更谈不上致富和发展。
切孝说,农村变化的转折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82年,全国开始推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地到户。村里人干劲十足,地里的青稞长得非常茂盛。那一年是一个丰收年,村民们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家里还有了余粮。
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源源不断地输入,惠及农村,普照农牧民。在切孝眼里,农村的又一次变革从免征农业税开始。2006年1月1日起国家废止《农业税条例》,真正减轻了农牧民的负担。从此,农牧民在土地里做大文章,为致富增收辛勤耕耘。
曾经,摘野菜、挖药材、种青稞、放牧是大录村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靠天吃饭已经满足不了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民族教育深入推进,群众文化水平提高,大录村村民思想观念逐步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如今,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又吸引了奔波他乡的村民逐步回到家乡,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大录村老寨是传统的古藏寨,从1995年开始村里人就不再新建房屋,以保存老寨原貌,大录古藏寨已被列入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录。搬迁后的大录村依托大录古藏寨、神仙池等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这是村民致富增收的新门路。
(下转4版)
如今,计划投资220万元的大录村游人产业中心已挂网招标,建成后将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
“国家富起来了,农牧民也富了起来。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幸福指数一天比一天高。”切孝告诉记者,今年大录村将实现脱贫摘帽目标,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愿望越来越近了。
农村人居环境好起来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切孝回忆,40年前,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大录村,物资全靠人背马驮,交通瓶颈为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
作为村干部,切孝深知“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经过多年的努力,2001年为大录村争取到8万元资金,修建了通村路。2012年,大录村通村路硬化成水泥路。
路通了,村民生产生活有了极大改善。但地处半山的大录村,要想取得长足发展,还得寻找新的出路。得益于国家大骨节病易地搬迁、牧民定居等惠民政策,从2011年开始,村里65户村民陆续搬迁到河坝新村。通过大骨节病换粮等政策,村里的大骨节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大录古藏寨的保护工作也迫在眉睫。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支持下,大录村从2016年开始将其余57户村民从半山搬迁至庆古。如今,搬迁点上风貌一致的藏式民居拔地而起,村民们陆续搬进了新家。
“新房子比老寨子更加宽敞明亮,布局也更加合理。”“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大录村村民在搬迁点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切孝介绍,老寨子的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电线交错分布于寨子周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如今,水电线路入了地,政府1400万元的资金投入到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村民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今后将努力打造精品旅游村寨。
“农村的发展还会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也会一天比一天更好。”切孝展望着幸福未来。
40年风雨兼程,40年沧桑巨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牧民生活蒸蒸日上。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并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给农牧民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相信不久的将来,乡村振兴的梦想也将一步步变成现实。
新闻推荐
直击■四川日报记者吴亚飞去年“8·8”九寨沟地震发生后,位于震中漳扎镇的漳扎镇小学严重受损,被鉴定为危房,原址拆除重建,如...
九寨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九寨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