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的古镇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人文底蕴深厚,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老昭通的情感价值,重在启发民智。可谓古人、古道、古镇、古风、古韵、古纳四面八方,美山、美水、
千瀑小草坝,神奇野天麻。世界天麻原产地——小草坝镇,位于昭通市彝良县北面,距离县城29公里,辖区面积21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710米,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寒山区农业镇。
小草坝省级风景名胜区又是省级自然保护区,集原始森林、河流奇峰、瀑布叠水、池塘石林等景观及苗、彝民族风情为一体,以雄、奇、险、幽、秀取胜。不仅植被、生物种类多样,且珍稀动植物繁多,计有高等植物1200余种,野生脊椎动物96种;具有观赏性、趣味性、科考探险、休闲娱乐的景观多达600余处,散布在13条大小河流之上,隐藏于密林之中。比如渴驼饮泉、银河飞瀑、天门鸽树、刀梁险道、燕岩石峰、懒汉澡塘、贵妃浴池、白鹃戏狮、万佛奇洞等等。其千峰万刃、深谷溪涧、瀑布叠水、云雾弥漫的景色,构造了既有四川九寨沟的神奇又有湖南张家界的婉约意境;蜚声海内外的小草坝天麻、朝天马神奇美丽的传说、“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牛角岩瀑布,唤起人们的美好遐想。
四季景色迷人的小草坝,春赏花——十里花溪美不胜收;夏观瀑——瀑布叠水流连忘返;秋采红叶——五齿枫林溢彩纷呈;冬踏雪——雾凇冰挂景色醉人。小草坝是自然造化赐予人类最美丽的乐土,充满诗意的“人间仙境”,是回归自然的精神逸园,是各地游人首选目的地之一;小草坝水墨般的山水风光是云南旅游资源的精华和集中代表,以其鲜明、独特的吸引力,成为21世纪云南旅游的一颗璀璨明珠。
牛街古镇
昭通市彝良县牛街古镇始建于东汉时期,初兴明朝洪武,鼎盛清朝乾隆,至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2008年被云南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如今的牛街古镇仍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受到各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青睐。
目前古镇仍保留完整的明清时期所建的街道两条、木竹质结构“串架房”民居400多间,赋有地域特色建筑风格的“吊脚楼”、“四合院”、中西交融的名院豪宅还有十余处,其建筑风格迥异、布局合理、工艺精湛。文化韵味悠长的十几个祠堂、会馆、庙宇大都建于乾隆年间,只有观音堂仍香火旺盛。
“牛街花影摇明月,白水棹歌伴夕阳”。镇内小桥流水,林木荫郁芬芳,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古老的街道上,渔夫唱晚,灯火闪耀,酒香飘逸,佳人出没。人处其间,像是走入桃源,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
昭通古城
昭通古城核心区,即以辕门口为中心的2.97平方公里(1985年前的城区面积),昭通老城有四门,东为抚镇门,南为敉宁门,西为济川门,北为趣马门。
辕门口为东南西北中轴线的中心,是古城的制高点。到20世纪30年代中叶,城内已有大小街道64条。昭通古城历史上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是目前唯一最具规模、成片集中反映昭通历史文化和地区特色的传统风貌区,是昭通传统市井文化、传统街巷风貌保护较好和街巷最密集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老昭通情感价值。
昭通古城一度曾遍布清代各地会馆,是远近闻名的“会馆之都”。“会馆”是解读昭通清代商业发展史最好的课本。清雍正年间,全国各地来昭通从事矿产开采和进行贸易的商人前赴后继。为此,旅居昭通的各乡人士纷纷利用乡土情谊建立同乡会馆,保护自身利益。于是,昭通古城先后建成了川地庙(成都会馆)、陕西庙(西安会馆)、雷神庙(江西会馆)、妈祖庙(福建会馆),以及两广会馆、两湖会馆、云南会馆、贵州会馆等十五个规模宏大的会馆,在昭通古城形成了丰富的清代中国古建筑群落。
古城的历史性街区包括福禄街(今朝阳街)、怀远街、永固街(今巩固街)、文渊街(今文渊街中段)、启文街、 崇义街、文化街、达智街、集贤街、薄济街、德育街、和平街等地区,是昭通历史文化、传统民俗的精华所在。这些街巷的命名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文化底蕴深厚,重在启发民智。
夕阳西下,站在陡街上往下看,梧桐树已横七竖八躺倒的上西街显得敞亮无比。两旁一百多年前的法式建筑在拆下各种招牌后,素面朝天,露出了本真唯美的容颜,一百多年来古典端庄的伫立,此刻一抹夕阳淡淡的余晖,看上去愈发的沧桑怀旧。
从街头到街尾,伫立两旁的一棵棵梧桐,是西街无法割舍的部分,是西街不舍脱下的漂亮衣裳。经年累月的风雨,树干依旧昂立着,不卑不亢。老的新的树皮,或粗糙或绿嫩,颜色斑驳。为了不影响街道两旁复杂交织的线缆,树冠过几年就得锯一次,不能参天的枝叶努力地向四方伸展着。
每每黄昏来临,夜幕低垂,梧桐树叶轻轻地摇曳着,把橘黄色的路灯光摇碎,星星点点跌落在地上。偶有晚风经过,满街的浓绿,悄悄开始涌动。
豆沙古镇
豆沙古镇,古风、古韵、古道热肠,表达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风情;“不到石门非好汉,英雄要过石门关”的英豪之气在此彰显,“脚踏五尺道,追梦三千年”的向往将在古镇实现。
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豆沙镇,自古以来就是云南省出滇入川、连接中原的重要通道,素有“滇川门户”之称,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三川半”文化。
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留下了中原入滇第一关石门关、蹄印深深的秦五尺道、隋代古城堡、千古之谜僰人悬棺等历史;文化古迹则拥有观音阁、三官楼、僰人回音、天外飞泉、老君祝福等景观,特别是先秦古道、朱提水道、内昆跌路、滇川公路、水麻高速路在此“五道并行”,更是“交通活化石”,天下绝有的奇观。
除此以外,还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古朴独特的僰人舞蹈,独具匠心的牛灯艺术,气壮山河的关河号子,脸谱新颖、舞蹈粗犷的傩戏等民族风情,以及石门、长胜两溶洞,天造奇观。
在豆沙古镇,可谓古人、古道、古镇、古风、古韵、古纳四面八方,美山、美水、美景、美女、美食、美收天上人间。
楼坝古镇
楼坝古渡位于昭通市水富县向家坝镇楼坝村集镇的横江左岸,与对岸四川横江镇轮渡相通。包括码头、拜台、石阶梯、古楼子和古街道。古往今来,横江河谷均为川滇主通道。楼坝当其要冲,遂成水陆枢纽,渡口形成久远。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乡民集资“培修”出“拜台码头”,从此民众多称渡口为“拜台”。2008年,水富县政府对码头整修一新,竖碑标名《楼坝渡口》。楼坝古渡承载了几千年历史沧桑,在川滇交通史、近代革命史研究方面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经过整修后,拜台、石阶、江滨水泥路焕然一新。《楼坝渡口》地标碑竖于拜台内侧,清道光年间《拜台码头功德列名碑》倒伏路旁,现已将其收藏于楼坝文化站内。
楼坝镇有闻名的“四古”:古墓遗址、古渡拜台、古渡楼子和古石寨。古墓群遗址是近年来发现的东汉古墓群,是研究滇东北地区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依据,拟在这里修建一个展览馆;在楼坝南面和四川横江镇交界横江河边的古渡拜台,形状为半圆形,高九米,半径宽四点五米,四青条石砌成。台两侧各有二十七级台阶,顶部立有一块石碑。碑文上刻着清道光年间维修拜台的文字记载。碑旁有一株苍翠挺拔的古榕树,像一把巨伞覆盖着整个拜台;和古渡拜台连为一体的是古渡楼子,据传此楼子曾为尼姑庵,有四块石碑,主楼副楼,为全木结构,主楼没有丝毫或钉或锭的痕迹,是能工巧匠的杰作;古石寨建于清咸丰年间,高五米,宽一点五米。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大军进入四川宜宾县境,曾在楼坝安营扎寨,用青石砌成围墙头,后撤离退入昭通时,在围墙头发生过战斗,即今古石寨。◎川江都市报记者 汤骏
新闻推荐
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 护航绵阳科技城建设 ——2017年全市消防工作综述
“烈火铸英豪,盛世写忠诚!”这是对绵阳消防守护一方平安、冲锋在抢险救援第一线最贴切的形容和最真实的写照。今年以来,绵阳消防坚守“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开阔“四川...
九寨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九寨沟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