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用文化之手抚慰受伤的 州文广新局灾后文化重建工作见闻

阿坝日报 2017-09-15 09:07 大字

送群众文化进帐篷

送坝坝电影进帐篷

送防灾科普知识进帐篷

送电视信号进帐篷

送图书报刊进帐篷

■欧林 莫明生 周亮 马兴琳

清晨七点,九寨沟县文体广新局职工罗树明急匆匆地吃着一碗方便面,脑子里不停盘算着今天要忙的事——要进行应急广播和电视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安装调试,还要安排坝坝电影放映,事情太多,必须抓紧时间啊。扔下饭碗,他立即和同事们奔赴灾区各集中安置点。这一忙就忙到深夜才回到单位……忙碌中的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地震后的第八天。

在九寨沟灾后文化重建的现场,罗树明只是众多文化工作者之一。“8·8”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后,州文广新局积极组织“图书报刊进帐篷、电视信号进帐篷、坝坝电影进帐篷、群众文化进帐篷、防灾科普进帐篷”系列活动,迅速投入到灾后文化重建工作中。如今,九寨沟地震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已经渐渐恢复,文物调查队、流动电影放映队、“帐篷图书室”……由州文广新局发起的九寨沟灾后文化重建系列活动,传递着正能量,给灾区群众输送着精神食粮,抚慰着受灾群众的心灵。

【镜头回放】文化活动进帐篷

6个乡(镇)无法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72个村的村村响器材受损严重,无法使用;8个乡(镇)电影放映室及放映器材受损严重;省局直属547(814)台基础设施设备受损;松潘县电视台房屋受损;2座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基站受损;25430m传输光缆受损;若尔盖县50套电视户户通设备受损……

地震致使九寨沟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瘫痪,周边县域受到影响。为满足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州文广新局迅速组织8个“灾区流动放映队”,深入到灾区避灾安置点,放映电影,维修设备。坝坝电影也由常规的每月一次,增至每周三到五次。

“今天晚上放啥子电影呢?”8月10日晚7点多,当罗树明的流动电影放映车开到上寺寨安置点时,村民们纷纷围过来询问。

“《红鹰突击队之狙击》,好看得很哦!”罗树明一边准备放映一边吆喝。自从震后他放电影以来,所到之处,都会遇到这样的“盛况”。

电影开始前,他照例先放映了科普片《地震灾后——卫生防疫》。

“太精彩了!”观至高潮时,精彩的剧情引来现场观众的阵阵欢呼声……受灾的群众沉浸在精彩的电影故事情节中,暂时忘却了地震带来的伤痛,两鬓白发、身体微偻的罗树明擦了擦额上的汗水,满足的笑容在黝黑的脸颊上蔓延开来。

“我们还自带了干粮、保温壶、雨衣、电筒等生活必需品,尽量不给灾区对口部门和受灾群众增添任何负担。”58岁的州电影服务中心主任李健坚持每天晚上亲自放电影,白天还得协助广电技术人员安装调试安置点的电视接收设备。他说 ,“每次放映都能吸引两三百位群众。他们需要放松放松、需要转移注意力、需要心灵安抚,坝坝电影还要坚持放映下去。”

截至目前,“灾区流动放映队”为避灾安置点群众放映《地震后期青少年心理干预与重建》、《地震应急避险与自救》等3部科教影片与《红鹰突击队之大破骑营》、《惊天动地》等商业影片10余部,放映400多场次,观影人数达6400余人次。

震后,在一个个安置点,图书报刊进帐篷、电视信号进帐篷、坝坝电影进帐篷、群众文化进帐篷、防灾科普进帐篷“文化五进”活动每天都在上演……

同时,州文广新局还成立了5个工作组。“文物工作组”历时9天的调查工作,完成了对全州4个地震灾区县共39处(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受损调查;“广电应急抢险组”抢修恢复了县城电视2000多户、乡村用户近4000多户,避灾安置点安装了240套直播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镜头特写】文化活动暖民心

在九寨沟县文化艺术中心广场避灾安置点的帐篷图书室内人头攒动,不少学生在书架上认真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书籍。“地震后,虽然不能去图书馆看书,但叔叔们在广场上搭建了帐篷图书室,我们也能在这里看《小小智慧树》《鲁宾逊漂流记》,地震并没有影响我们的暑期生活。”来自九寨沟县小学的李颍茜高兴地说道。“是啊,地震后最担心孩子心理受到影响,现在看着他们能到帐篷图书室来静静看书,我们家长也就放心多了。”领着孩子一起到帐篷图书室看书的家长李萍笑着说。

抽调业务骨干组建工作组、搭建“帐篷图书室”、免费为群众配送图书、发放防灾科普书籍……震后,为了增强防灾避险意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州图书馆、新华书店工作组人员在九寨沟县文化艺术中心广场避灾安置点搭建了3个“帐篷图书室”(面积20平方米),同时,利用流动图书车,将图书、报刊、连同温暖和关爱一起,送到灾区群众手中。

在送图书进帐篷的活动中,截至9月6日,阿坝州共开展进帐篷活动30余次,为灾区群众送出少儿类、文艺类等书籍16600余册、报刊6400余份;发放防震科普资料10000余张,并通过电视广播、LED屏等广泛宣传防震减灾和卫生防疫知识,受到灾区群众一致好评。

除了帐篷图书室,精彩纷呈的文艺活动也获得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感谢你呀姐妹兄弟,危难时刻总是和我在一起。感谢你呀人民子弟兵,最危险的地方总能见到你……”

“今天的节目真精彩,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漳扎镇一村的王芳和家人观看完文艺表演后意犹未尽地说。“乡音”宣讲团走基层活动,九寨沟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地方特色节目三句半《永远跟党向前进》、快板《抗震救灾进行曲》、琵琶弹唱《藏羌感恩歌》等原创节目,鼓舞灾区人民坚定信心、不等不靠,团结一致抗震救灾,重建美好家园。

【镜头直击】文化工作者的坚守

“叔叔这有水,阿姨这有方便面”……在“8·8”九寨沟地震发生后,九寨沟县文化艺术中心广场避难场所几千人中,一位穿着志愿服的女孩手提矿泉水,怀抱方便面,小巧的身影不停地招呼着需要帮助的游客,她的一举一动温暖着每一位过往的游客。

她就是九寨沟县文体广新局的职工王瑾如,地震发生后,已经两天没有休息的她刚刚疏散完游客,10日早上,又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前往漳扎镇重灾区,输送、发放救灾物资,收集灾区灾情。

“受灾的群众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关爱,我们年轻人就更应该冲在第一线。”在王瑾如看来,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阵地,坚守好这块阵地就是自己最神圣的职责。

“你别走,我和孩子很害怕”,眼含泪珠、已身怀5个多月身孕的妻子,眼巴巴地望着就要离开家的丈夫——九寨沟县文体广新局执法大队副队长张旭,紧紧拉住他的手不放……

看着泪眼婆娑的妻子,他狠着心对妻子说:“这次地震灾害那么严重,灾区需要我们,请你一定要理解我,照顾好孩子和爸妈。”他拽开妻子的手,头也不回地走出家门,那一刻,张旭忍不住流下了热泪,但他不能回头,他只能冲向一线,去运送物资,去排查险情……

90后女孩王闲是九寨沟县执法大队职工,身处震中漳扎镇,地震将自己住了半年的宿舍摇成了危房。当时漳扎镇聚集了几万名游客,情况相当复杂,她毫不犹豫第一时间加入到了抗震救灾的工作中,疏散游客,安抚游客情绪,不顾余震,整个过程中连自己的家人都未曾联系上,父母安危如何,丈夫安危如何她皆不知,全身心投入救灾中。

地震发生后的分分秒秒,所有一线的文化工作者全力以赴,顾不得自身安全,顾不上家人的安危,那一刻作为一名文化人,无论力量怎样微薄,只要能帮上忙,心里都是甜甜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无悔青春年华!”

在遭遇这一场地震的摧残后,百废待兴,要重建的不仅是那些已然破败的房屋,更有那一颗颗受到伤害的心灵,送文化行动真真切切地对灾区广大游客和群众的心理压力起到了缓解的作用,给他们受到创伤的内心带去了温暖的抚慰,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并因此更加坚定了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信心。这样以文化为手的安抚,何尝不是一种对于精神和灵魂的慰藉!

新闻推荐

幽奇险峭九寨沟

□罗本帅核心提示:五花海山水景致皆令人心醉。水窈然深碧,木横斜成趣,苍苔漫生,坐木桥观游鱼,鱼悠闲自得,而人亦悠闲自得如鱼悠闲自得。抵南坪暮色已浓,稍歇,又驱车前行。一束灯光在冥冥中荧荧地亮,显得山...

九寨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九寨沟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