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国土部:地质资料数字化将地灾应急响应时间从3天缩至2小时

澎湃新闻 2017-08-30 14:25 大字

8月30日,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成果新闻发布会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图

地质资料是人类探索地球的认识积累和客观记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数据资源,我国已积累了海量权威的地质资料。8月30日,澎湃新闻从国土资源部召开的全国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地质资料数字化率已超过99%,在世界地质大国中首屈一指。

1000余万件纸质档地质资料迈向数字化

地质资料广泛应用于地质调查、地球科学研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国土空间开发、城乡规划建设等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分为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三类进行管理。

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司长鞠建华在发布会上公布了我国的地质资料情况数字: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馆藏成果地质资料总量共计50.22万档(1506万件),原始地质资料总量共计147.45万件,其中基础地质调查和非油气等矿产勘查的原始地质资料77.6万件,委托保管油气、海洋原始地质资料69.85万件;包括委托保管在内的我国馆藏实物地质资料总量共计岩(矿)心约103万米,标本约11万块,光薄片约14万片,样品约144万袋。

资料是海量的,但其中35.03万档(1051万件)历史形成的地质资料,以纯纸质形式存在,不利于长期保存和社会化服务。为此,我国开启了地质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时代。鞠建华介绍,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完成了34.7万档(1041万件)历史形成的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加上2002年以来各级馆藏机构已接收数字化地质资料15.19万档,馆藏数字化地质资料共计49.9万档1497万件,数字化率超过99%,“我们实现了纸质地质资料向数字地质资料的历史性跨越,我国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已经超过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九寨沟地震后35分钟即调取超过300档震区地质资料

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带来了便捷的社会化服务。2011-2016年,全国数字地质资料服务量持续增长,2016年度服务量为2011年度服务量的3倍多,同时纸质地质资料提供利用频次逐年降低。地质资料数字化使网络服务成为最主要的服务方式,2016年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到馆服务量2.4万人次,网站服务量187万次,占年度服务总量99%。

最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数字化成果,我国对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时间从3天缩短为2个小时,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地震和四川茂县山体垮塌等重大灾害发生时,快速提供应急数字化地质资料包服务。“特别是前不久,在四川九寨沟县7.0级地质发生后,仅35分钟,就快速提取超过300档震区地质资料,在互联网发布了地质资料专享服务,为震后救援、灾情预测、重建等提供应急支持和辅助决策,同时根据现场需求及时进行其他地质资料数据处理,全力支撑应急搜救工作,应急响应速度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鞠建华说。

另外,我国的地质资料服务产品也被充分丰富,建设1:5万等系列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20万等系列水文地质图数据库、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库等各类数据库服务产品,开发格尔木-库尔勒铁路、“西南三江”重要成矿带等专题服务产品,同时还开展了定制服务,如为库格线铁路选线集成了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等资料,为国家地下水水质监测工程提供了黄河、淮河、海河、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集成水文地质数据信息,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保障民生等重大工程提供了数据支撑。

而历史留存下来的纸质资料,也在数字化过程之中得到了更好的保存。鞠建华介绍,虽然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次数增多,纸质地质资料会出现字迹模糊、纸张变脆和破损等问题,历史最长的已有百年之久,有的已无法提供查阅服务。但是,目前已通过技术手段对这类地质资料数字化后,延长了馆藏珍贵地质资料的保管和使用寿命,抢救了一批非常珍贵的地质资料。

新闻推荐

强生携手红旗连锁,助力“关爱失亲儿童项目” 40万元公益捐赠 让爱不再孤单

在爸爸妈妈的眼里,自家宝贝的成长过程是最牵挂的。宝宝吃得营养吗?穿得好吗?玩得开心吗?任何与宝宝有关的,都是头等大事。可是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在襁褓中就失去了亲人的呵护,从小见得最多的人是福利院...

九寨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九寨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