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帐篷里的灯光 新华社记者夜宿九寨沟漳扎村

阿坝日报 2017-08-14 10:58 大字

■新华社记者 李力可

入夜,62岁的扒他小心翼翼地将电灯拧到灯座上,打开开关,整座帐篷立马被灯光温暖了起来。

九寨沟7.0级地震后,漳扎村二队在震后第三天晚上恢复了供电,安置点50多顶帐篷透出灯光,像点点繁星,映亮了川西高原的夜。

见记者到来,扒他递来一瓶矿泉水。“吃饭没,要不要自助火锅?政府送过来的。”听到记者想要留宿,他欣然答应。

这是地震后,扒他和漳扎村二队的200多名村民,在帐篷中度过的第二个晚上。由于距离九寨沟景区入口仅有4公里,往常晚上9点,正是华灯初上、游人如织时。

但今天,这里一片静谧。记者坐在帐篷里,扒他63岁的表哥大出塔进来和他聊了起来。“儿子媳妇都平安,有帐篷住,还有什么不满意呢?”

“就是心慌以后怎么办嘛。”扒他一脸忧郁。

漳扎村是漳扎镇的一个行政村,746名村民几乎都依靠接待九寨沟游客为生。

扒他也是其中一员。1999年,扒他家20亩田地全部退耕还林,眼见来九寨沟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扒他在自家院子修起了5间瓦房,供导游平时居住,每年能收1万元租金。

尝到了旅游的甜头,漳扎村的房子越建越多,村里也越来越热闹。2011年,扒他和两个儿子东拼西凑了20万元,盖起了一家客栈。靠着旅游收入,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儿子德尕这两天也在等待第二个孩子的降生。

然而8日晚上的地震,打碎了美好的生活。“突然间到处都在呜呜响,我愣了,反应过来是地震才往外跑。”跑到院子里,扒他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房子的外墙满是裂缝,游客们挤在院子里哭泣,碎石不断从山上落下……

惊慌并未持续太久,夜晚的严寒很快让游客们难以招架。扒他和村民们从被震裂的房中抢出了被褥让游客们披上保暖,很快,点点篝火亮起。震后的第一晚,余震不断,扒他和村民们为安抚游客彻夜未眠。

第二天,6万余名游客在下午6点前被全部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同时,安置群众的帐篷也运到了漳扎村二队的安置点。

“帐篷该怎么搭?”许多村民围了过来,正一头雾水之时,队长尤忠扎西提到,让年轻人先试试。10多个年轻人主动走到前面,打开装帐篷的包,开始尝试着组装。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尝试,第一座蓝色的大帐篷终于立了起来。很快,2座、3座、4座……50多座帐篷占满了安置点的空地。

“有了遮风避雨的地方,就可以想想怎么生活了。”扒他告诉记者,商店里存着许多物资,一对重庆来的夫妻租了扒他家的店铺开餐馆,地震后他们撤离了震区,离开前,这对夫妻委托扒他,把餐馆里的肉、菜、蛋等拿出来给村民们做饭吃。“我们这里藏汉杂居,不分彼此,平时就互相帮衬,大家早就亲如一家了。”扒他说。

害怕房子倒塌,又要拿出物资,村民们站成一排,用接力的方式将食物、床垫、被褥、轮胎拿了出来。炊烟升起,村民们吃上了热饭热菜;为了预防下雨时积水打湿床垫,村民们把床垫铺在了轮胎上。

围坐着吃完大锅饭,村民们各自回到帐篷。两天来生活发生剧变,扒他难以入睡,整晚看着山坡,生怕山又垮了下来。

大出塔却并不慌张,度过两个晚上后,他和往常一样起得很早,仔细地打扫了卫生,便四处寻找地质灾害隐患点。这天,国家电网的救援队将电接入了安置点,黄昏时,一场坝坝电影点亮了安置点的夜晚,许久未曾聚在一起的村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大出塔和村民们说笑着,灾难的创伤似乎被抚平了些许。

夜深后,队长尤忠扎西叫来了村里的年轻人。他告诉大家,由于需要保障村民财产和防范次生灾害,从今天开始,年轻人要组织起来夜巡。

“谁以前当过兵?”尤忠扎西问到,几个年轻人很快用自己在部队的番号作出了回答。

记者和大出塔也“破格”成为了夜巡队伍的一员。村子沿着公路而建,手电照去,墙皮、玻璃、物品散落一地。“以前这个时候都挤满游客,哪里会有这么冷清。”

在村里新打造的藏乡风情街里,许多店铺都即将开业,但地震让这里一片狼藉。“这里本该是漳扎村2.0版,相信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我们一定能把这里重建得更好,建成3.0版。”大出塔信心满满地说。

回到安置点,帐篷的灯光早已熄灭。天亮后,村民们将把自来水接入安置点。生活正慢慢回归,九寨沟等待重生。

新闻推荐

杨克宁在调研灾后环境安全监管、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工作时强调 强化灾区饮水及环境监管 做好中央环保督察迎检工作

8月13日,州委副书记、州长杨克宁在九寨沟水质检测站调研。记者周旺波摄本报讯(记者叶其军)8月13日,州委副书记、州长杨克宁在九寨沟调研灾后环境应急监测、饮用水源地保护、污水处理厂运行等环境安全...

九寨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九寨沟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