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起点公平破题 以机会公平布局 以规则公平托底 阿坝州坚持“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实习记者 赵明月 记者 秦远俊
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育人工程,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这些年,阿坝州教育事业究竟走出多远?我们让历史告诉未来。
建州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州从九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两基”通过国家验收,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大幅提高,达到99%以上……历经风雨阳光的阿坝现代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基础设施、教育管理、教学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回望这些年,正是阿坝州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最快,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
这些年,阿坝州全力畅通城镇、农村、牧区和贫困地区学生流动的渠道,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公平享受公共教育资源,让每一个孩子都接受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这是我们从未放弃的梦,更是阿坝州教育事业不断取得突破的关键路径和重要经验。
如何破解“上学难”,实现教育起点公平?
抓根本,惠民生 十五年义务教育构筑发展新常态
“在社会现实状况下,起点存在差异是社会的常态,但是,不能因为起点差异就完全无视起点的公平,特别是不能人为制造后天的起点不公平。”金川县高级教师周发亮认为,起点公平,强调的是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机会的起点应当平等,即对具有不同自然禀赋、依存于不同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社会成员,应当根据具体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有所倾斜地采取措施,尽可能地保证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拥有同样的起点。
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起点公平所关注的不是起点是否存在差异,而是如何对待起点的差异问题,“这需要党委政府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上,有目的、有倾斜地协调地区差异、行业差异。”
在这个问题上,历届州委、州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州教育局局长卢晓军介绍,在制度保障上,阿坝州颁布实施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教育条例》,以立法形式明确了阿坝州应当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在全国民族地区率先实施十五年义务教育。此外,还先后出台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十五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意见(试行)》《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十五年免费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等。
“如果不是义务教育,我很可能在读高中时就辍学了。”提起阿坝州实施的十五年义务教育,如今已经在读大二的藏族学生麦多初心怀感恩,在进大学之初她便签订了定向就业协议,并对未来美好生活满怀憧憬。如今,受疫情影响,所就读的大学还未开学,麦多初并没有宅在家,而是踊跃报名参加了当地志愿者服务队,她更多想到的是感恩社会、回报家乡。
如果说社会救济、补贴等服务偏重于公民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那么公共基础教育则更有利于公民获取收入的机会公平或起点公平。实践已经充分证实了公共教育,尤其是公共基础教育的发展对消除贫困、提高公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麦多初的故事只是全州许多孩子的一个缩影。十五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为阿坝州孩子“读书难”问题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
如何破解“乡村空”“城镇挤”,实现教育机会公平?
抓统筹,强建设 推进基础教育布局均衡发展
“机会公平,意味着一切能使个人自主活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由此取得成就的机会。”阿坝师范学院教师刘超主攻民族学和社会学研究,他认为,就业的机会、受教育的机会等,是向每个公民公平开放的。
“对于教育机会公平而言,最简单的评价就是要对那些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群提供帮助,特别是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的民族地区。”去年,州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根据《州政协2019年工作要点》安排,深入阿坝州牧区5县和其他兄弟州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了《关于阿坝州牧区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为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肯投入,重落实,是阿坝州办学条件不断提升的“法宝”。在此基础上,阿坝州遵循“模式稳定、结构合理、规模适当、质量优良”的原则,结合牧区地广人稀特点,按照学前教育向乡村延伸、义务教育以寄宿为主、高中教育向县城集中的办学思路,优化调整牧区教育学校布局,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三个层次有效衔接,“一类模式”“二类模式”“普通模式”三种模式有序分流、并举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
仅去年,阿坝州先后实施了学前教育“一免一补”、义务教育“三免两补”、高中教育“两免一助”等民生工程,落实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国家助学贷款等政策措施,共落实资金3.75亿元,主要用于学费减免、补助等经费,受益学生达205818人次。同时,累计下达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共计3.95亿元,推进了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完善了配套设施和教学设备,共改扩建校舍、新建改建教学用房2.39万平方米。
“如今,‘一房一校’‘马背小学’早已成为历史”“相伴而生的是各族群众文化水平、生活水准普遍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不断增强,民族团结向心力的日益增强”……忆昔抚今,70多岁的老村干部仁青感慨现在国家的好政策。
如何破解“发展难”,实现教育规则公平?
抓改革,促开放 办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教育
要促进教育发展,必须有保证教育发展的各种法律法规等一系列教育规则。中国教育最高的规则就是宪法,我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最根本的规则,它保证了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有机会接受教育。
“当然,法律最终还需要落实。”州中级人民法院泽郎佳谈到,促进教育公平的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当任何人破坏教育公平时,政府可以使用强制力量去纠正,使得教育公平的规则得到贯彻和执行。当然,虽然法律具有强制力,但是,贯彻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公平,还需要每个公民去推动、去维护、去争取,只有国家、政府、社会以及每个人意识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地去推动它,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规则公平。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提谷齐峰,拉长短板,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的均衡。”这是州委、州政府领导班子在进行多方征集意见建议、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后达成的共识。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除了已颁布实施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教育条例》外,阿坝州还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十五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意见(试行)》的基础上,积极优化州、县(市)财政支出结构,构建了国家、省、州、县(市)四级经费承担的长效机制。编制出台了《阿坝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2—2020)》《阿坝州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校点布局规划方案(2012—2020年)》《阿坝州十五年义务教育规划(2013—2017)》,各规划之间相互衔接,形成严密的规划体系。规划保障的出台,为实施“教育兴州”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阿坝州教育从九年义务教育到十五年义务教育的巨大跨越。
春江水暖鸭先知。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解决了牧区、高半山、偏远农村儿童入园难问题,让更多的孩子看到了精彩的世界,能够更好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交流,能够幸福的生活,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把精力投入到发展经济、致富增收上,促进了农村家庭稳定,增强了村庄活力。壤塘县巴生幼儿园的孩子经过三年的学前教育,能够和内地游客正常交流,为传承本地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普及,提高了藏区青少年入学率,增强了藏区青年的就业能力,许多青年靠着一门技能在家门口就业,一些青年则选择带着专业知识到内地创业,有力地推动了民族交流交融。
“最幸福的事就是能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与自己兴趣相和的行业。”阿坝县籍大学毕业生索朗卓玛在成都做起了室内设计,在少数民族地区成长和教育的经历,让她的作品有了更多的藏羌文化元素,在业界内广受赞誉。她认为,完备的知识储备体系和民族地区公平的学习环境,不仅帮助藏区孩子克服了“读书难”问题,最为宝贵的是培养了美好的品德,让藏区孩子在未来实现就业时有了更足的底气。
可以看到,在对收入分配结果公平的即期贡献度上,公共教育不像救济等社会福利救助那样显著,但从其对起点公平和机会公平的影响看,对分配结果公平的影响则是长期的、深远的、更具实质意义的。而这,在阿坝州已经用实践和农牧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所证明,是积极的、行之有效的。
新闻推荐
孝善和俭树新风团结进步润梨乡 金川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侧记
■龙清燕三月的金川春意盎然,金川河谷梨花盛开,藏寨、碉楼掩映在梨树间,俨然人间仙境。行走在高山、河谷,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忙...
金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金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