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之战与驿道新生(上)

华西都市报 2018-10-15 03:08 大字

装备落后的藏军。

金川县城当年曾是藏清两军血战之地。

金川这种碉楼曾让清兵吃尽苦头。金川之战乾隆御碑位于金川县安宁乡安宁村。

清军当年运送火炮的石梯。

200多年前,乾隆皇帝发起了平定大小金川的战争。这场被许多史家认为费力不讨好的战争,从乾隆十二年(1747)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前后折腾29年(实际战事6年)。耗资上亿银两,损亡3万余人,仅当时在川总兵力就消耗近三分之一。而与朝廷大军作战的,不过是人不满3万、武器装备落后的大小金川沿岸的藏族土司军队。

乾隆为什么要打一场貌似费力不讨好的战争?一向“战无不胜”的清军又是如何在土司军队和碉楼面前,闷声吃了大亏呢?

“十全武功”

有两件是平定大小金川

2013年夏,自驾前往阿坝州西南的金川县城。此时已是傍晚,夕阳西沉,一抹余晖将群山勾勒出一道绚烂的金边。由北向南逶迤而来的大金川(大渡河支流)携带着阵阵凉风,汩汩滔滔,蜿蜒南流。

这是一座群山环抱中的宁静小城,几条街道呈阶梯状分布河西山谷间。街头民居,多为石头和黄泥修砌而成,以巨木为梁,横搭杂木,盖土于上。老街上,修建200多年的老戏台、红桥、禹王宫、城隍庙等古建筑雕梁画栋,神兽飞扬。孩子们挣脱妈妈的手一路蹦跳,红扑扑的脸蛋儿像才下树枝的金川苹果。引领广场舞的藏族美女身灵眼媚,轻盈婉转……

来到金川县,当然绕不开 200多年前那场著名的大小金川之战——乾隆晚年自诩的“十全武功”中,其中有两件就是平定大小金川。

当年,乾隆皇帝万万没想到,在川西北高原这个“地不逾五百里,人未满三百万”的弹丸之地,竟让他经历了整个十八世纪中耗时最长、耗资最巨、动用兵力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

据《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五和1995年版《金川县志》等文献资料记载,乾隆两次用兵金川,调集了全国25个省份10余万兵力,损亡3万余人,耗银一亿多两,前后费时29年(实际战事6年)。战争之吊诡、抵抗之顽强、用兵之奇绝、逆转之奇葩,被中外史家称为“历史之谜”。

乾隆御碑

号称“雪域高原第一碑”

第二次大小金川之战落幕后,乾隆出于前车之鉴,传旨亲命,在金川县立下一座恒久纪念御碑。是为铭记。

这座古代纪念御碑,至今保存完好,十分不易。它位于金川县城以南约30公里的安宁乡安宁村。此地绿树环绕,村落寂寥,人迹罕至,河水蜿蜒,一片寂静。河边,有一座七八米高的古碉楼巍然屹立,四周杂草丛生,虽历经风雨剥蚀和地震考验,已有些偏斜,但丝毫没有倒塌的迹象。

护亭中的御碑,静静矗立在炭厂沟飞半山腰,犹如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守望着河谷中早已逝去的数万兵士的亡灵。我提起相机,兴冲冲爬上去探访。

这座乾隆御碑,号称“雪域高原第一碑”,修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碑高4.5米,宽2米,厚1.3米。碑石镶嵌于一巨大石龟身上,碑额刻有“御碑”二字,碑身正面用汉蒙两种文字刻制碑文,背面则为藏文。

大金川和小金川,是金沙江流域的两条河流,也是大渡河的主要支流。

这场战争的起因是:清初,在朝廷主导下,西南少数民族从劳役抵租向实物抵租过渡,而西南的世袭土司仍强迫民众无偿服役;土司之间,也一再发生侵吞其他地区土地甚至公开武装叛乱的事件。于是,清廷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掀起了“改土归流”高潮,但这一政策,在川西北一些藏区受到抵制,很难实际推行。为此,乾隆皇帝很生气。

诱发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1747年夏,大金川安抚司土司莎罗奔,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突然发兵围攻金川革布什扎的土司官寨,进而攻占明正土司鲁密章谷的寨子,兵力所指,还逼及川藏军事重镇打箭炉(康定),引起轩然大波。

莎罗奔这一举动,让乾隆动了“安藏必先定康”的念头。

莎罗奔也的确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他在当地发号施令,说一不二,谁违反了他都没有好果子吃。今天的金川县马尔邦乡有一座“中国碉王”,就是莎罗奔当年的官寨,该官寨高51.2米,基宽6.5×5米,顶宽3米,是迄今国内保存最好也是最高的雄伟古碉。金川县境内卡撒乡卡撒寨还有300多座石碉,都属莎罗奔的势力范围,蔚为壮观。

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 摄影报道

傅恒折戟

62岁岳钟琪临危受命

乾隆十二年(1747)夏,清军3万人分两路进讨金川,拉开了大小金川之战的序幕。

金川当地,山形险峻,奇峰林立,山间建有大 量 碉 楼 石寨。长于野战的清兵出师不利,伤亡惨重。当时在前线督战的大学士傅恒目睹了清兵的一次惨败:1500名前锋绿营兵如蚁般摸到安宁河谷一座主碉楼下,正待架梯突袭,突然牛角号吹响,从碉楼暗孔里“哗啦啦”射掷出竹箭、鸟铳弹、铁藜。荒草掩映的高坡上,又山洪般推出滚石檑木,雷霆万钧,风尘滚滚,砸向清军。接着,早已埋伏好的2000多藏兵四面跃起,仰面扣射,冲入敌群,挥舞刀枪棍叉乱砍乱杀。上千名清兵被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纷纷倒地,鲜血染红绿草黄沙,尸体塞满河谷沟壑,乌鸦鹰隼往来饕餮,贪婪果腹。

1

战碉锐立

清军屡战屡败损兵折将

傅恒在一封上奏乾隆的奏折中说道:“战碉锐立,高于中土之塔,建造甚巧,不逾数日而成。且人心坚固,至死不移……”

傅恒提到的这种碉楼,最早记录在《后汉书·西南夷传》里:“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这种佛塔式建筑,分为家碉、界碉、寨碉、烽火碉、官寨碉、防御碉、预警碉等,坚固厚实,布局紧凑,功能齐全,具有极强的防御能力——每座碉楼的四周高下皆有小孔,土司军居高临下,远可射,近可砸,游刃有余。

事实上,就算清军攻击到碉楼前也不得不俯首低头——碉楼的门窗,都设在离地面几米高的地方,极矮小,人须弯腰才勉强可进,根本无法展开攻击,反倒容易在晕头转向中被碉楼里的人干掉。于是,长于野战冲杀的清兵顿成英雄无用武之地,处处挨打。

西藏民族学院历史系编著的《清实录藏族历史资料汇编》记载:清军在金川这个陌生之地,屡战屡败,损兵折将,令乾隆十分焦急。他命人将一批俘虏和工匠带到北京,在西山脚下仿筑了3座与金川碉楼相仿的圆形城堡,选拔2000人组建“健锐云梯营”,日夜演习山地战和攻坚战。乾隆还下令:训练中有懈怠者,斩无赦,诛九族。

第一次大金川之战,清军在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仓促出兵,损兵折将。乾隆又亲调云贵总督张广泗为四川总督,大学士纳亲督师,增兵再战,还是没占到便宜。乾隆怒气冲冲,令斩张广泗,赐死纳亲,改用戍边爱将岳钟琪出山,亲授总兵之衔,严令他务必拿下大金川。

2

连战连捷

最终说服了莎罗奔投降

岳钟琪,甘肃永登人,史书称他“读书之余,说剑论兵,出奇谋无不中肯”,被认为是清军的常胜将军。彼时,他已62岁。

岳钟琪率部从成都急急忙忙来到金川,他反复权衡,先是重金收买了几名当地人作向导,让他们带路摸进金川的几处要塞,又轮番派出数百勇士展开偷袭,其手段之诡异、战法之狠辣,令对方十分不安。短兵相接中,鼓鸣声、喊杀声、刀枪碰击声响彻在山谷,双方纠结一团,血肉横飞,尸骸遍地……大大小小打了好几仗,不到三个月,岳军就顺利攻占了康八达、塔高、沙耳等关隘山梁,取得先机。

始作俑者莎罗奔,原本是岳钟琪的部将,曾随岳大将军平西藏、征青海,知道他的手段,非常惧怕他。现连战失利,粮草无援,箭矢短缺,莎罗奔只好歇兵不出。岳钟琪乘机隔空喊话,派人深入敌营,晓以大义,最终说服了莎罗奔投降。

乾隆十四年(1749)“莎罗奔入傅恒(清军统帅)营降,悉听约束,遂赦其死罪,仍为土司职。第一次金川之战结束。”

乾隆十九年(1754),岳钟琪卒于资州(今四川资中县),后迁葬金堂县栖贤乡岳公村,时年68岁。为纪念他的战绩,今康定炉城镇将军桥,立有一座3米高的岳钟琪塑像。

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金川 司法行政工作接受督导

本报讯(韩欣玙记者王焰)近日,阿坝州司法局局长罗尔基木一行深入金川县司法局、金川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调研督导司法行政...

金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