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接力守护

阿坝日报 2019-07-29 09:45 大字

编者按: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第三站来到红原。在红原县烈士陵园里,倾听老红军罗大学为曾经与自己一起战斗过的战友,执意守护陵园的坚持;罗大学离开人世后,他的小儿子罗建国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继续义务守护这座陵园的感人事迹。

■记者 颜天杰

7月22日下午,寂静的红原县烈士陵园内,一个人顶着烈日,逐一清理着墓地间的杂草,他叫罗建国,是老红军罗大学的儿子。罗大学过世后,罗建国就接过父亲义务看护烈士陵园的任务,25年如一日。

“你自己一个人害怕吗?”“不害怕,在我心里,他们都是民族的英雄。我守护好他们,既能让他们的家人放心,也是自己职责所在。”罗建国说,安葬在红原县烈士陵园的有红军长征、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等各个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曾在红军走过的这片草原上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赤诚、对人民的真诚。

罗大学是一名老红军,1933年在巴中参加革命。长征途中,在雅安天全县的一场战役中,他右腿受了严重的枪伤。由于缺医少药未能得到有效救治。随部队行军到草原,虽然有战友的搀扶和树枝作拐杖,但伤口长期暴露在外,加之行走在沼泽地,罗大学整条腿完全化脓,无法继续前进。

从毛儿盖向黑水方向行进时,罗大学流落在了草原上。在好心牧民的照顾下,罗大学的身体逐渐痊愈,他想去追赶大部队时,大部队早已不知去向。

“每当父亲谈起过草地的经历都会流泪。”罗建国回忆说,“太惨了!在草地上连野菜和草根都很少见,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只能吃黄泥、树皮、树枝和树根,好不容易看到野菜和蘑菇,战士们吃了又中毒。没有水喝,因为泡了枯草的水喝了容易生病。草原的天气格外寒冷,每个战士都只有一套单薄衣服,夜里根本睡不着,只能躺在草地上盼天明。加上高原缺氧和‘死亡沼泽’,许多战士十八九岁就牺牲在了这片草地上。”

在罗建国的记忆里,他小时候第一次挨父亲的打就是因为浪费粮食。“我那时候年纪小,剩了饭就会挨打。只要是吃的,父亲都很珍惜。从小父亲就告诫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1952年,中央慰问团来到红原,提出让罗大学去北京工作,但是罗大学拒绝了。这块土地让他活了下来,也埋葬着曾与他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们,他割舍不下。

1980年,罗大学开始义务看护红原县烈士陵园。“父亲曾经说过,是这些烈士的牺牲换来如今的美好生活,我们要铭记。现在大家生活越来越好了,这些烈士也需要有人来看护。”

在罗建国的记忆里,父亲看护陵园20多年,每天一早就到烈士陵园除草、捡树枝,把每个墓碑擦得干干净净;如果有人来扫墓或者认亲,父亲也是随叫随到,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他过世。甚至在病床上,他还嘱咐罗建国去整理陵园。

在罗大学弥留之际,他把罗建国叫到了床边,希望自己走后,儿子能替他义务守护这座陵园。

“刚开始,我是不愿意的。”罗建国坦言,“我当时想,作为父亲最小的儿子,我那么年轻,为什么要义务看护陵园?”

“你说你为什么,躺在陵园里的烈士们为了什么牺牲?你生在新中国,吃穿不愁,都是烈士们换来的,我们可不能忘记……”父亲的一席话打动了罗建国,于是他辞去修配厂的工作,成了一名义务守陵人。

每天清晨,罗建国都要去陵园转转。他说最近很忙,现在来扫墓祭奠、寻亲的家属越来越多了,他还要为祭奠者讲解烈士的故事。

罗建国的家就在烈士陵园门口的转角处。为让来陵园的烈士家属和祭扫的游客能够随时联系到自己,罗建国把电话号码写在陵园的大门口。

一眨眼,25年过去了。罗建国的生活、工作都与烈士陵园紧紧连在一起。

“你后悔吗?”“我不后悔!人还是应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罗建国告诉记者,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会一直坚守下去。

新闻推荐

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助力红原县牦牛乳业发展和农超对接

近日,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省市场监管局召开支持红原县牦牛乳业发展、农超对接座谈会和“以购代捐”...

红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红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