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县以“新、转、绿、优”为抓手 构建川西北牧区牧业发展新模式

阿坝日报 2018-07-18 10:20 大字

牧区红原县紧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省现代草原畜牧业试点示范县建设机遇,率先在全省探索试点人草畜平衡模式、启动政策性牦牛保险和冬春草场火灾保险试点,成立新型牧业组织,创办全国首家“牦牛电商平台”,引导牧民转产转业,推进牧户与保险“联防抗灾”。总结出新型牲畜防疫巷道圈、新型牲畜标准暖棚、牧业生产性道路、新型现代家庭示范牧场建设“四个标准”。

一、提升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一是成立新型牧业组织。建成新型家庭示范牧场266个,联牧规模经营区4个,完善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42个;成立红原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总社,拥有注册登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34家,覆盖成员10700余人,辐射全县所有的乡镇。引导专合组织“抱团发展”,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进行联合与合作,有效提升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二是改良畜种品质。在保护本地畜品种优质基因的同时,加强与省草科院、西南民大等交流合作,推进产、学、研联合攻关,建立麦洼牦牛、藏系绵羊原种场和本品种选育基地6个,成功申报“麦洼牦牛”、“红原牦牛奶”、“红原牦牛奶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现代草原畜牧业试点示范县建设以来,每年设立牦牛冻精改良点42个,获得改良后代奶牛1966头,实现年增产鲜奶133吨,改良户年均增收1100元。三是创办全国首家“牦牛电商平台”。建立牦牛活畜交易网上营销平台。依托牦牛活畜交易电商平台,制定上市活畜个体信息录入方案,实现牦牛活畜交易实体与电商平台资源共享、良性互动,减少中间环节,节约物流成本,增加贫困乡村及牧户活畜交易收入。同时,拓展延伸牦牛活畜交易电商平台功能,助推其它农产品网上销售。截至目前,通过平台交易牦牛畜产品100多吨。

二、拓展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空间。一是建立绿色产业园区。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理念,规划1700亩土地建设了绿色产业园区,牦牛乳业、新希望等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并建成投产,绿色产业园区15家企业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2-20亿元,税收收入也将破亿,本地富余劳动力安置可达2000余人。大力支持牦牛乳业公司发展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2014-2016年累计收购牧民鲜奶2万余吨、支付奶款1.4亿元,售奶户年均收入达到1.8万元;引导培育遛遛牛等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达产进规,全县9家规上企业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和州级各2家。二是引导牧民转产转业。注重对牧民在经营管理、旅游服务、手工制作、唐卡绘画、餐饮烹调等方面的培训,拓展转产创业技能,鼓励支持牧民从事牧家乐、家庭宾馆、自驾游营地、旅游商贸等三产服务业。全县建成上规模的牧家乐18家,家庭旅游示范户170余家,600多牧户近2000余名剩余劳动力转产成了商户和经营者,户均旅游年收入1.5万元。三是推进牧户与保险“联防抗灾”。红原县与中航安盟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率先在全省藏区启动政策性牦牛保险和冬春草场火灾保险试点,今年将开展牛羊目标价格、种植主营收入、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险试点。在全州率先采购并使用政策性牦牛保险电子标识和识读器,建立参保牦牛电子档案系统,确保参保牦牛身份识别的唯一性和有效性,为政策性牦牛保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截至目前,四年累积受理赔付74472头,为参保牧户提供保障性收入13778.7万元。

三、优化牧业发展环境。一是试点推广人草畜平衡模式。在安曲镇哈拉玛村,“以人定畜和以草定畜相结合”的草畜平衡模式,通过生产设施配套、畜群结构调整、分区轮牧、人工草地及打贮草基地建设等措施,有效缓解了新增人口及其牲畜对草场的压力,目前已在全县推广。截至目前,全县完成人工种植优良牧草面积达61万亩。二是构建无害化处理系统保护生态环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一直是牧区的薄弱环节,病死牲畜影响着草原生态环境,给群众食品安全带来隐患。红原县通过与保险理赔相结合,按照“市场运作、财政补贴、保险联动”的模式构建无害化处理体系,引进新疆宜霖绿城环保有限公司,编制《红原县动物无害化处理场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3000万元,建成藏区首家病死牛羊无害化处理厂,年处理4万头动物尸体。目前已进入投产试运行,将实现牧业生产、保险理赔、无害化处理、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的相互衔接、促进,有效防止动物疫病发生,保障肉类食品安全。

·中共阿坝州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闻推荐

地方农产品创品牌 特色农险添砝码

□本报记者张学文6月22日,因上游河道水量减少,成都青白江区鲟鱼养殖大户何星昌养殖的近3万斤鲟鱼死亡。承保险企中航安...

红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红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