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与《阿坝报》同在

阿坝日报 2018-07-13 09:10 大字

■冯汝涵

青春已逝;记忆犹存。2013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我有幸被邀请参与拍摄了口述历史专题片《雪山作证青春无悔》。

我无悔于漫长的人生,

那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

有浓墨重采的神来之章,

有淡雅无奇的落寞之篇。

功过留给后人评论,

是非留给历史品鉴。

但,

当我迈进古稀,

怀念是隆情的流连,

抒发是放情的缠绵。

谁为我的“青春在阿坝”作证

雪山作证,与我青春同在的、如影随行的是高原上芬芳依旧的《阿坝日报》。它伴随我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我的亲密伙伴《岷江报》、《岷山报》、《阿坝报》、《阿坝日报》,从1953年我在阿坝县用电报发去投稿开始,在散发着阵阵墨香的报纸上记载着我“通讯员” 、“ 特约通讯员” 、“特约记者” 的头衔;在存档的报纸中有近百篇我撰写的新闻报道、通讯、报告文学、散文、小说、调查报告等篇章,如今它们已成为阿坝州的重要史料。

报纸记录着我的工作性质、进程、行踪,说明了我与报社的紧密关系,它与我同在一个时期,一个空间,一个平台,拥有同一个目标。

我非常敬重当年阿坝报社的小编、小记们(那时都是一批年轻人),从曹逐非总编到编辑、记者,因为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是一批能深入基层又有才华的优秀人才。像何发中(江漫)、周从纯(白汀)、袁逾伦、贾树端、曾经书、宋雨岗、周建民、美编徐泽鸿夫妇等。在红原,我所在单位的居所,成为了“记者之家” ,常与来访的记者交流、讨论,给予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方便。他们也无微不至地关心我,我的用稿率在报社达到90%以上。在我人生低潮时,曹逐非总编亲自到红原县龙壤乡看望并安慰、鼓励我。川大中文系毕业的记者袁逾伦,成为我的老搭挡,我们共同采访撰写了一批引领牧区改革开放的稿件,发表在《四川日报》和《阿坝报》头条。美编泽鸿夫妇在我工作的安曲牧场,一住就是十天半月,创作了很多接地气的作品。期间,我还给他创作的连环画《牧鹿》配了诗。

我的青春与《阿坝报》同在

30多年里,《阿坝报》发表了我各个时期的稿件,刻录着历史的年轮。

1956年1月15日《毛主席接见川甘青边境民族参观团》的报道,同时在《岷江报》《四川日报》发表,载入史册。至今,我还保留着珍贵的照片和资料,阿坝和红原还流传着许多美妙的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当时的龙壤乡工作,报社建议我写一些爱社如家的先进典型,通过采访,我写了报告文学《多嘴会计》《草原猎手》,在副刊发表。这期间,我写的很多关于集体生产落实责任制的稿件,均在《阿坝报》一、二版头条刊登。

特别值得回顾的是,七十年代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我与《阿坝报》(那时已改为周四刊)配合默契,效果显著。

七十年代初,我被调到安曲牧场工作了10年。牧场从亏损场到“三年三大步” 扭亏为盈,又用三年时间建成县、州、省先进国营牧场,1978年安曲牧场被评为“农业部全国十佳国营牧场”,期间,参观者和各路记者闻风而来。

我深入牧场,在经验丰富的牧业队长杂格江的帮助下,学习了很多畜牧知识,在全县创新建立了畜群分类、分性别年龄的牲畜台账,进而调整了畜群结构。以期提高商品率,减轻畜草矛盾,推行现代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经实践后,牧场经济效益大为提高。这一举措受到时任红原县委副书记赵福成的关注。他来到场里,和我一起深入调研,写成了《按照客观规律调整我县畜群结构的几点意见》,并由县委加批语转发全县研究执行。该报告经来场采访的袁逾伦记者推荐,于1980年8月29日《阿坝报》用汉、藏文头版头条全文刊载,并加了编者按。后来,经省农业厅上报,被评为省政府笫三届《哲学和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

八十年代初,红原县以“调整畜群结构,解决畜草矛盾,提高商品率”为突破口,开启了牧区改革的新篇章。

期间,时任州委秘书长李祎辉来红原调研,我们写了《关于阿坝州畜草矛盾的初步探讨》《红原县畜牧业生产责任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均在《阿坝报》二、三版头条全文发表,该文对牧区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牧区改革开放如火如荼

我与《阿坝报》同在

如今,我己年过“古稀” ,但“青春”依然;而《阿坝报》已过“花甲” 之年,我们共同见证了牧区改革开放的辉煌一页。

我在安曲牧场以10年的经验积累,发现了许多现行体制与畜牧业经济发展的矛盾,制约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社会进步。我们首先对计划经济体制提出改进措施,由牧场与县奶粉厂实行“工牧联合,以工补牧,以牧促工” 。红原奶粉厂由于收购价过低,价格价值背离,年年完不成县计委下达的收购计划。安曲牧场与奶粉厂协商,超计划部份加价50%收购,当年立竿见影,牧场超计划30%销售鲜奶,《阿坝报》及时报道了“红原试行工牧联合成效显著”。次年,全县行动,红原奶粉厂收购鲜奶提高了一倍。这种形式逐步扩大到县肉联厂以及供销社的计划收购。《阿坝报》报道若尔盖县组建“牧工商联合公司” 后,我被调到县上组建松散型的“红原县牧工商联合经营公司” 。《阿坝报》《四川日报》都予以报道。

红原县牧区改革中的“牧工商联合经营” 模式,被省委肯定后,将红原县列为省委28个体改试点县之一。

1983年8月,红原牧工商联合经营公司升格为“红原牧工商总公司” ,《阿坝报》记者周建民采访了我,并作了报道。与此同时,我也以“特约记者” 身份,介绍了总公司的情况。同年,《阿坝报》报道了包括我在内的5名从事畜牧经济的干部被省职称评定单位批准为“农业经济师”( 中级), 州政府予以确认。

我的人生在阿坝

我的暮年与阿坝报同在

1984年省畜牧局经省委批准,编委下达编制,组建省牧工商联合总公司。时逢州干部内调,我被调往省畜牧局。

其后的15年,我组建、带领省牧工商总公司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企业,省直工委先进党组织。

而我所钟爱的牧工商一体化研究成果《国有牧工商企业一体化管理与创新》,1994年获国家农业部特等奖第一名,国家经贸委《企业现代化创新成果》第二名(国家级)。

2008年我退休后,原州委书记、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省政协副主席杨岭多吉为我的新著《雪域忠魂》(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序,我及时将它发往《阿坝日报》,很快,报社就发表在三版头条。该书在2009年获得州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2013年建州60年之际,由州广播电视台拍摄口述历史专题片《雪山作证青春无悔》。2013年8月6日,我应州委组织部邀请,以《坚定人生信念为建设阿坝奉献青春》为题,给108名选调干部讲述了我的亲身经历与感受。

青春已逝,记忆犹存。我的青春与阿坝同在,更与《阿坝报》同在。我保存的一本《岷江报》、《阿坝报》的上百篇剪报,让我留住美好,魂牵梦绕,挥之不去!

冯汝涵,党员,高级农经师,正处级退休。省作家协会会员,有纪实、散文、小说著作《雪域作证》、《雪域忠魂》、《雪莲花》三本100万字。1951年初随军进州,辗转在懋功(今小金)、马尔康剿匪平叛。1953年进阿坝县,曾任阿坝县文教副科长,1958年调红原县,先后在麦洼、县府农牧科、龙壤乡、安曲牧场、县府办、县委体改办、县牧工商总公司工作,1989任省牧工商总公司总经理。

新闻推荐

工业级无人机的“川派江湖”

现实生活中,上吨的货物通过工业级无人机运输或将不再遥远。4月16日,京润华创飞行学院首期大型物流无人机培训班在成都...

红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红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