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坚守中的不平凡 ——公路养护工人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阿坝州公路变迁

阿坝日报 2018-07-11 09:23 大字

编者按:

2018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征途走进了40年。40年破浪前行,有哪些事烙刻下深深的印记?又有多少人见证了时代和岁月的沧海桑田?40年沧桑巨变,你我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关注平凡人的故事,因为他们生命中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细节,以及每一个前行的历程,就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改革开放40年历史的最好诠释。即日起,本报开设“改革开放40年小故事诠释大变化”栏目,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用小故事反映大变化,用小视角折射大时代,展现40年改革开放给阿坝州各行各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各族群众生活所获得的满满幸福感。敬请垂注。

■记者 邹阳

40年筚路蓝缕,40年春华秋实。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阿坝州公路系统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大力发扬敢于担当、甘于奉献、默默无闻的“铺路石”精神,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和闯劲,推动公路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全州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通行保障。

如今,一条条宽敞的柏油路如同经济命脉一般串联着全州13县(市),93万各族儿女正在这畅通其流的康庄大道上奋力前行、共奔小康……巨变的背后,离不开一代代阿坝公路人,特别是道班工人的默默付出。

提起道班,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印象最深刻。就是在不着村落的路边,有个道班房,远道路过的,可以在这里歇歇脚,喝口水,就像是驿站。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道班名称改为养护站,道班工人也改名为公路养护工人。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州道路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历史变迁的背后,让我们来看看公路养护工人视角下的公路事业大变革。

宋良千

在海拔最高处坚守至最后一刻

1982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第四年。

那年冬天,宋良千的父亲退休了,子承父业的他独自一人赶了两天路来到刷经寺公路管理分局报道。刚刚报道完的宋良千就被单位安排到了全州海拔最高的鹧鸪山302道班,站在冰天雪地的大山上,年仅18岁的他内心充满了兴奋与无助。

“兴奋是因为自己有工作了,在这么艰苦的环境,第一次独自出远门的我看着高山上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感觉挺无助的。”宋良千说,来到自己的房间,一盏煤油灯,一张木板床便是全部。

时间回到1983年年初,刚工作几个月的宋良千便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残酷,由于雪很大,加之路面全是土路,使得鹧鸪山上极易发生车祸。看到一辆辆翻滚至悬崖下的汽车,年少的他被恐惧和害怕笼罩着。1984年冬天,鹧鸪山上的一场雪崩差点掩埋了宋良千所在的道班房,这一事件的发生彻底绷断了他脑中的那根铉。

“不想干了。”那一刻,宋良千只想回家。

在家人和老工人的劝说下,宋良千的心情渐渐平复,他深知,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自己的家庭意味着什么。“既然决定留下来,那就要把工作干好,为过往车辆提供一个好的路面环境。”宋良千如是说。

在鹧鸪山工作4年后,宋良千因为工作需要调动到了其他道班,1995年,他又回到鹧鸪山道班工作,心境大不一样。平日里,宋良千时常教导年轻的工人们。“回去以后,看到那些年轻人,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工作这么久了,渐渐明白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也希望年轻的道班工人们多去理解和热爱这份工作。”回想当年的一幕幕,宋良千内心充满了感慨。

“不想干了。”那一刻,宋良千只想回家。

在家人和老工人的劝说下,宋良千的心情渐渐平复,他深知,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自己的家庭意味着什么。“既然决定留下来,那就要把工作干好,为过往车辆提供一个好的路面环境。”宋良千如是说。

在鹧鸪山工作4年后,宋良千因为工作需要调动到了其他道班,1995年,他又回到鹧鸪山道班工作,心境大不一样。平日里,宋良千时常教导年轻的工人们。“回去以后,看到那些年轻人,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工作这么久了,渐渐明白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也希望年轻的道班工人们多去理解和热爱这份工作。”回想当年的一幕幕,宋良千内心充满了感慨。

2004年12月,全长4448米的鹧鸪山隧道正式竣工并交付使用,是当时我国最长的高原公路隧道。一年多以后,鹧鸪山5个道班的近50名养护工人正式全部搬离,宋良千也在那一年离开了鹧鸪山,去其他养护站继续从事公路养护工作。

一个值得铭记的时代,至此拉下了帷幕。

覃露

站好公路养护工作最后一班岗

1963年出生的覃露即将年满55岁,19岁时来到红原,至今已有36年了。对于红原境内的每一条道路,他都烂熟于心。

刚参加工作的覃露被分到了红原县麦哇乡境内的一个道班,在一年四季的公路养护中,可谓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睛天,在路上养护作业时,大风一吹便会带起路面上的尘土;雨天,路面上泥浆四处飞溅,在衣裤上点缀起朵朵泥花。

板锄、尖锄、铁锨、十字镐是当时道班工人的生产工具。“带上工具,推上手推车就开始‘闹革命\’。”覃露说,虽然自己养护的公路一两个月才有一辆车经过,但当时大家伙都有干事创业的激情,几个人在工作中经常比谁拉的砂石多。

当记者向覃露问到,36年的公路养护生涯中,在他看来,道路交通变化最大的是哪段时间?他回答说,是1999年至2005年。

日历翻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那几年,是为全面实现全州国省干线和县道公路“黑色化”的关键时期,近千名公路养护工人参与到了大建设中来。“那时候的技术有限,铺好的沥青在阳光照射下就会翻油,汽车碾过去很容易损坏路面。”覃露说,修路期间,他们24小时轮流在路上值守,路修好后,一遇到艳阳天,他们又立马拉着砂石撒在路面上,确保路面不被过往车辆损坏。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挖煤的”成为那个年代公路养护工人的真实写照,他们日夜兼程、不辞辛劳,为如今“畅、洁、绿、美、安”的阿坝公路筑牢了根基,也为旅游经济成为阿坝州主导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过境迁,伴随着铺路技术的日渐成熟,当年顶着烈日在公路上撒砂石的情景早已不在了。“我今年年底就要退休了,剩下的4个月,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告别的日子越来越近,看着这片挥洒着青春和热血的土地,看着一条条公路犹如彩带般在川西高原飘荡,覃露的眼里透露着不舍。

杨前文

做一名新时代的公路养护工人

2014年,1993年出生的杨前文成为了一名公路养护工人,到了距离红原县城100余公里的色地乡境内一个养护站。

过去,由于道班工人的居住环境差,工作极为艰苦,往往被人们看不起。如今,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祖国大地吹过40年时,穿着全新橙色冲锋衣和反光背心,杨前文这一代公路养护工人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

“我们养护站里有水有电,还有体育娱乐设施,比起老一辈的养护工人,我们已经很幸福了。”杨前文告诉记者,他们几个年轻人还合伙买了一辆二手车代步,免去了上下班路上日晒雨淋之苦。

没有生活的困难,工作也相对轻松,对于杨前文来说,难题在于对职业的认同感。“刚来的时候觉得工作没意义,后来帮助过许多过路的货车师傅,我发现他们真的很信任我们,渐渐的还有货车师傅路过时给我们送水果之类的东西。”谈到工作,杨前文现在很自信,也很自豪。

随着阿坝州公路养护工作迈入机械化时代,综合养护车、双排座运料车、洒水车、装载机、压路机等大型机械层出不穷。去年,杨前文被派到阿坝县学习开挖掘机,现在他已经考取了证书,能够独立操作小型挖掘机。

“今年,我被抽调在红原县城附近工作,配合开展大中修工程。”杨前文说,等回到色地养护站以后,要活用自己学到的技术,提高养护生产效率和质量,做一名新时代的公路养护工人。

改革大潮涌,风劲好扬帆。40年来,管养的公路从土路变成了油路,养路的工具从手工变成了机械,居住的环境从土房变成了水泥房……公路养护工人是巨变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这些改变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阿坝州公路大变迁的一个缩影。

链接

改革开放40年全州公路事业大事记

1980年3月,改革开放之初,阿坝州建立了“油路指挥部”,开始对全州干线公路进行拓宽改造和“黑色化”。

1984年后,结合国家“以工代赈”政策,全州干线公路加宽改造得到深入推进。

1987年,小金汗牛公路通车,标志着全州所有地区实现通公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州委、州政府提出“一体两翼”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改线、打洞、联网、上等级”的公路建设总构想。

1992年10月后,结合省建设“九寨旅游环线”战略,阿坝州开始打造九环线“千里文明走廊”。

1999年,州境内东、西九环线公路改造全部顺利完工,境内有472公里干线路面实现“黑色化”,为旅游经济成为阿坝州主导产业打下基础。

2003年9月,全国生态示范路、文明样板路川(主寺)九(寨沟)路建成通车。

2004年12月,经过4年艰苦施工,成阿路上的咽喉——鹧鸪山,被一条长4448米的公路隧道贯通,标志着长期制约全州交通的主要瓶颈被打通。

2003年至2005年,在省建设“三州通县油路工程”的推动下,全州开展油路建设大会战,在此期间,全州铺筑油路达875公里。至此,全州国省干线和县道公路基本实现“黑色化”。

2007年,在州公路局内设立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科,大举推进全州农村公路建设,大批农村简易土路被硬化、“黑色化”。

2007年10月,州内第一条高等级公路,朗(木寺)川(主寺)二级公路在若尔盖大草原上建成通车。

2009年5月,全州第一条高速公路都(江堰)映(秀)高速建成通车。

2014年11月,汶马高速全线开工,该高速公路是四川省西向连接西藏,西北向连接青海、新疆的高速公路出川大通道,是内地深入阿坝州的经济走廊和战略走廊,对四川省融入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据悉,到2018年底,汶马高速力争建成通车100公里以上。

2016年9月,全长8.8公里的国内最长高原隧道——巴朗山隧道正式通车,至此,从成都自驾游去四姑娘山景区,可以省掉2个小时的车程。

2017年10月,川(主寺)黄(龙)公路雪山梁隧道正式通车,游客从九黄机场出发去黄龙景区,将不用再翻越海拔4017米的雪山梁子。

新闻推荐

开启“天使之旅”爱在红原山乡 阿坝州红原县贫困先心病患儿救助纪实

C⑦手术康复患儿与医护人员合影留念医院职工募集善款捐给家属做路费BD6个幼小的生命,牵连着6个备受煎熬的家庭。先天性心...

红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红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