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闯新路 红原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走笔
■记者 邹阳
近日,红原县邛溪镇玛萨村的银木亲放寒假从西昌回来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家已经从简易的石头房搬进了米黄色墙面的砖瓦房。
“一学期没有回家,这一幕简直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银木亲说,“村里易地扶贫搬迁的集中安置房,按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我家3口人,就有75平方米,是全新装修好的新房,住着还特别暖和。”
考虑到银木亲和妹妹银木初都还在上学,家里只有67岁的尕洛老人一个劳动力,帮扶单位还为她们家购买了全新的家具家电。
“我回来后外婆告诉我说,村干部叫她搬新家了,可是没想到还能拎包入住,把她高兴坏了。”银木亲说,自己大学读的是幼师专业,红原县也比较缺这方面的人才,毕业后一定会回来工作回报家乡。
47岁的牧民尼科也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受益者。尼科一家有10口人,身患残疾的就有3人,还有4个小孩在读书,家里严重缺乏劳动力,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各种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尼科一家已于去年如期脱贫。“为了庆祝全家脱贫,也为了过一个温暖的冬天,我们一家选择在去年12月搬进新房子。”新房虽然在去年8月就已经建好了,但想着既然要乔迁,就得挑个好日子。”
尼科家以前的老房子只有3间,对于一个10人的大家庭来说显得过于拥挤,并且由于年久失修偶尔还会漏雨。“现在我们的房子有150平米,6间卧室,比起以前来说居住条件好多了。”尼科说。
在邛溪镇,像银木亲和尼科一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还有很多。从红原县城眺望白龙河对岸的邛溪镇,一排排米黄色的房子就像一个个小太阳,温暖着冬日的草原。
近年来,红原县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变冬闲为冬忙,早谋划、早安排、早部署,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在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的同时,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将易地搬迁工程及其水、电、路等配套设施打造成精品工程和群众满意工程。
截至2017年8月27日,该县规划内的206套住房全部建设完成并达到入住条件,提前实现了项目建设目标。
如何确保政策落实落地?
红原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为副组长,发改、扶贫、住建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全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程建设监管工作机构,形成了逐级负责的工作落实机制。
如何科学选择搬迁安置点?
为此,红原县编制了《红原县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设计了25㎡、50㎡、75㎡、100㎡、125㎡、150㎡六种户型,供搬迁户选择,采取统规自建,并合理规划后期产业发展,确保搬迁对象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做到科学规划到位。
如何确保政策宣传到位?
红原县将国家、省易地扶贫搬迁有关政策汇编成了《红原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政策(第一卷)》和易地扶贫搬迁宣传手册(藏汉双语),发放给涉及易地扶贫搬迁的乡镇和牧户手中,做到人人明白,家喻户晓。
在邛溪镇采访时,记者在搬迁户家门口的明白卡上看到,每家每户都接受了现代畜牧业技术培训和中餐技术培训。
“下一步,我们将探索总结并深入推广“五联+”产业化驱动发展模式,即龙头企业联带、集体经济联营、社会力量联动、发展基金联扶、金融扶持联保+就业培训,实现由“被动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确保搬迁人口都有稳定的增收渠道。”红原县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标。红原县一边绘下扶贫搬迁的美好蓝图,一边进行着如火如荼的脱贫奔康产业实践,演绎出了一幕幕贫困群众奋力脱贫、致富奔康的幸福画卷。
新闻推荐
近期,四川阿坝州突降大雪,境内国省道路积雪结冰严重,气温也骤降到零下十多度。1月7日15时许,一辆轿车在行驶过程中打滑,冲进省道209线安曲镇路段的冰河里,红原交警大队城镇中队3名协警泽周哈姆、曲生波...
红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红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