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感受非遗的醇厚

四川经济日报 2020-07-22 06:52 大字

□ 杜力

黑水圈德迪舞

阿坝州黑水县群峰耸峙、冰川堆积。黑水藏名措曲,意为生铁之水。黑水河又称猛河、芦花河、楚那哥河等,《山海经》《尚书·禹贡》《穆天子传》等古籍都提到黑水,黑水历史悠久。

黑水风景壮美,民俗文化淳厚。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黑水县的卡斯达温列入其中,2011年黑水的圈德迪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黑水的阿尔麦多声部民歌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

黑水的一百多项国家级、省级、州级及县级非遗,内容质朴厚重,形式丰富多彩,它们在得到良好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引了社会更多的关注,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和亮点。在这块壮丽奇峻的土地上开出了美丽诱人的花朵,让人流连忘返。

传统的圈德迪一般为两人对舞(武)

英武剽悍的卡斯达温舞 (余茂智 轩视界)

铠甲舞:俄恩村的卡斯达温

成都已是夏天了,到了黑水却是春天的感觉。第二次到黑水,除了这里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外,更对这里的非遗文化产生了兴趣,作为卡斯达温(铠甲舞)的故乡和发源地,黑水铠甲舞粗犷剽悍,却又体现出厚道质朴的民风民俗,像这里的青稞酒一样,带着浓郁的醇厚韵味。

早上从县城所在地芦花镇出发去西尔镇(原红岩乡)俄恩村,看看尚武骁勇的黑水人留存至今的卡斯达温舞。俄恩村距黑水县城二十来公里,海拔二千五六百米,山路蜿蜒但风景秀丽,半个小时左右我们的车就到了。这里的100多户村民均为藏族,俄恩在藏语中有团结善战之意。

同行的老查是本地资深的文化人,他向我们介绍说,黑水的民间舞蹈资源极为丰富,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县文化馆跑遍了所有乡村搜集、整理出了几十种舞蹈、曲舞,还编印成册出了书。正如一首流传在黑水县小黑水一带的一首歌所唱的那样:二重唱的起源,是谁先创造的?是阿泰创造的。色娄(舞蹈)的起源,是谁最先创造的?是尔居创造的。黑水县因为山高地险,丰富的民俗因此保护得较好。

黑水人的英武剽悍我也早有所闻,来之前我曾查阅资料,从前的黑水“如有战事,全寨的成年男子(年老一点也得参加)都要应征参战,大致可以出动三百人。每人都有武器,一般都由头人指定,百姓自己出钱购买……子弹的供给也由自己设法购买……凡参战百姓的粮自带。械斗中死亡的人,土官也不发抚恤费,由各自的家属自行处理,但是,头人要当众宣布:这位死者是为保卫土官的利益,保卫地方安全和大家的利益而捐躯的,是光荣的”。

村民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太阳这时从山顶上冒出来,驱散了清晨的凉意。人们跳起了卡斯达温舞。同行的李老师是研究藏族文化的学者,他对我们说,过去跳舞的老人头上系有一种独辫发结,现在很少见了。嘉绒藏族脑后垂独辫的发式(旧称“蔽郭”),不用时解开垂于腹前或腰后,跳舞时则逆时针旋转,发辫在拧身扭摆的各式动作中,与舞蹈相配合,潇洒英武。这里有不少村民家还保存有过去的牛铠甲,逢年过节或盛大的节会时他们才会穿上作表演用。

卡斯达温铠甲舞是至今仍存的我国古代征战祭祀舞蹈的活化石。“男人啊,打仗时不要害怕,要加油。你不害怕,我也不怕。男人啊,保卫寨子吧,你不怕,我也不怕。”这首流传在黑水的名为《乃撒》的歌谣体现出黑水人的尚武精神。俄恩村的卡斯达温分为基子莫乃(开场)、拉米(上山歌)、昂格西玛(高潮部)和郝古玛乃(下山歌)四段。属于无伴奏的徒歌巫舞类,所唱为一领众和的随意哼唱。

传统的铠甲舞所穿铠甲上身为背心式,无袖,背后挂有一铜铃,下身为裙式,上下连为一体,腰间配以色彩鲜艳的藏式布腰带和一把银鞘藏刀;铠甲均由生牛漆皮组成,并用熟牛皮做成的绳子将其串结在一起。一副铠甲重约 20斤,部分漆皮上绘有图画,威武庄严。铠甲舞在过去传统表演中,进行祭祀型的舞蹈表演时,会有八名身着牛皮铠甲的壮男子围着墓地且歌且舞,悼念死者,寄托哀思。跳舞前必先唱哀歌,倾诉内心的悲悼之情。一人主歌,众人齐和,歌声和呐喊发自肺腑,情形悲壮,在为死者号丧的同时,充满了驱邪避恶的威严和阴森肃穆,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古代丧仪及类似的战争祭典场面,动人心魄。

进行征战型舞蹈表演时,表演者则会手提刀枪威风凛凛地站成一排,老年人及德高望重者在前,年轻人在后(以从左至右顺序排列),由一中年男子用牛角壶为每位准备出征的武士倒酒,喝酒的武士按次序由左至右传递酒碗;同时一位年老者一边肃穆庄严的祈祷,一边用右手中指蘸酒后洒向天空,以示对神灵的敬意并祈求神灵保护。

坝子上,表演者们的舞蹈随着歌声越来越激昂奋进。手提刀枪、身披铠甲的武士们在领头长者的歌声带领下,即兴式地不断发出“嗷~呵!”的吼叫,歌声粗犷厚重而略显苍凉悲壮,一唱一和,此起彼伏。村民们边歌边舞,并伴以碎步移动、弓腰等古朴的舞蹈动作。男性舞蹈动作急促有力,原始古朴、奇特简练,妇女们在悠扬婉转的多声部民歌中摇臂转身、提腿摆胯,舞蹈委婉柔美。

跳卡斯达温时男子枪的舞式有举枪碎步等,刀的舞式有碎转刀等,女子有拉手平颤步、斜垂手碎步等。最后,男子们高举刀枪呼喊走出场坝,女子唱着尾随。慢歌快舞的节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表现出黑水古代斗士在高山旷野中举刀挥舞的壮美情景。

李老师说黑水卡斯达温,在不同的村寨表演内容和类型上还有所区别,如俄恩村的卡斯达温主要表现征战,扎窝镇朱坝村的卡斯达温主要表现狩猎,维古乡的卡斯达温主要表现男女道别和葬祭勇士等情景。它说明卡斯达温内容的丰厚博大。午饭时村民们招待我们的包谷酒和洋芋糍粑、包谷馍馍,味道醇厚,像这里的人们一样,让人难忘。

打斗舞:苦瓜村的圈德迪

下山后沿黑水河一路东行,到达苦瓜村时还不到下午两点。石碉楼乡苦瓜村的圈德迪舞早有耳闻。同行的本地小张对我们说,县上几年前在这里投资一百多万元建成了五百来平米的圈德迪舞蹈传习所,除了苦瓜村的圈德迪传习所,俄恩村、朱坝村和维古乡维古村等建有卡斯达温传习所,培养了一百多名卡斯达温演艺人。县上每年还开办免费的民俗文化培训班,传承黑水的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艺术。

关于圈德迪,李老师说它起源于过去库北、卡地扑两个部落之间的争斗,村名苦瓜即库北的音译。几年前他曾在此观赏过杨基、俄木头两位老者跳的圈德迪,两位老人那天长辫盘头、身着白衫、腰系黑袍,伴随着古朴激昂的配乐,二人手持木刀翩然起舞。两位老人上下穿梭、变换身姿,观者欢呼阵阵。

站在苦瓜村高山上的场坝边,放眼俯瞰,下面山巅起伏,深沟险谷。圈德迪,又名曲德德,意为打斗舞,过去通常是在鲁萨尔巴(即藏历年)期间、六月二十二(半年吉日)和七月七(祈祷丰收日)跳。圈德迪要一年来本村风调雨顺、无灾无难才跳。

苦瓜村的王保是圈德迪省级传承人,曾向俄木头拜师学习数年,今年年过五十的王保和村民们组成的苦瓜村民间演艺队,曾多次在州里和县上表演圈德迪。王保告诉我,目前村里的圈德迪舞者80岁以上的有十多人,80岁以下的七八人,村里的年轻人跳时,老人们常常围观指点。

他们今天身穿右衽白衫、宽腿白布裤,脚蹬藏靴。其中两人长袍横系腰间,头上的长辫子上裹着蓝丝线,这是师傅的装扮,另两人身穿黑褂,黑褂为黑山羊的毛,牛皮里子,这是徒弟的装束,王保对我说道。古时黑水男子披发,清朝道光年间改土归流后,男子蓄辫,辫梢接深蓝或红色丝线,长辫盘头,丝线垂耳。但现在如果不是表演,这种装束已经很难看见了。头上的这根大辫,人们曾说,当人误中涂了“见血封喉”膏药的弩箭时,唯一解救的办法,就是燃此辫之发熏之,且须在擦燃一根火柴的时间内。

两名男子开始起舞。二人头戴插野鸡毛的麦秆盔,将两把木刀在地上摆成一字,以之为界;两人双手展开,按圆形同向碎步移动,始终背对圆心,随后转身面向对方,双手叉腰,单脚支撑,一脚弯曲向前,摩拳擦掌准备比试;接着两人拾起木刀,开始比武,比武时长约5分钟左右,说是比武,也就是比试而已,点到为止,“武”“舞”在这个地方这种时候同义,也就名符其实的是比舞了。舞(武)毕,各自将木刀摆在面前,相向而视,败者鞠躬示意,胜者客气地鞠躬还礼,友好礼让。

现在正式表演的圈德迪一般都有伴奏。伴奏者通常五人,分别为莽筒两人,鼓、钹、锣各一人。舞者头盔上插的雉尾为3根,所用的刀是牛角柄的钢刀。圈德迪舞蹈中的雉尾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吕氏春秋·古乐》中,帝喾令“天翟”舞之,翟即长尾山雉;《尚书·大禹谟》载,商周祈雨时,跳羽舞以祈雨;《禽经》(师旷撰、张华注)曰雉尾,“武士戴之,象其勇也。”雉尾通俗而言就是四川话所说的“颤翎子”,为川戏中武将、神怪、异族番邦及绿林豪士等所戴。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汉藏文化的交流由来已久,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虎皮游寨:色尔古的狩猎舞

翌日清晨从宾馆出发,又是一个大好的晴天。近处的山泉瀑布流珠泻翠,沁人心脾,犹在画图之中。我们出发到色尔古。色尔古距县城58公里,我们驱车沿猛河一路东行,十点过就到了有“黑水小江南”之称的色尔古。

“硕大的麝香,归于猎人。还有珍贵的长牙,是世上的奇珍。肋下有白花的土猪,归于猎人。猎狗勇如虎豹,愿你的雄风长存。”这是一首流传于黑水色尔古、龙坝乡的《猎狗之歌》。色尔古在藏语里意为金子堡,也有猛豹出入的边窝台地的意思。这里西有3767米的瓦钵梁子,东有3836米的阿巴六日,地理上为黑水东边门户和锁钥,作为战略要冲,公元719年唐玄宗时代,色尔古曾设左封守捉,驻兵五百。这里平均海拔约2600米,猛河在这一带是全县最低点(海拔1790米),气候稍暖,著名的色尔古藏寨(即色尔古村)即在此地。 2013年8月色尔古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色尔古的沙尔普吉是古老的先民之舞。”李老师虽然已是花甲之年,但走起路来仍是步履稳健、气定神闲,不断向我们介绍:同我国其它地方如云南哀牢山彝族的“母虎舞”、青海同仁县年都乎村土族的“於菟舞”、云南双柏县法脿镇小麦地冲村彝族的跳虎(亦称老虎笙)以及汉族一些地方的“白虎舞”等,有异曲同工之妙,是远古的文化遗存。李老师以前来过色尔古,“这里的藏寨很有意思!”,我们随着他四处观看,到了一处堂厅,他说,这里的彩绘常有虎纹,是过去虎图腾和狩猎文化的一种体现。

沙尔普吉在嘉绒藏语里是虎皮游寨的意思,它曾被记录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中,历史悠久。沙尔普吉的传授人甲格自幼从祖辈习得此舞,相沿传承。作为阿坝地区最初最早的舞蹈之一,表演狩猎舞时须手举虎皮棒而跳。虎皮棒约两米长,棒头套上虎皮,虎爪则绑在棒的两头,将虎皮撑开。跳舞者双手竖握虎棒,作“点踏步”前行;其他伴舞者则手执兵器排成一行,吼唱着“哈丝垛哈丝需!哈丝垛哈丝需!”。从寨内跳舞到寨外,跳“蹲跳步”、“蜷腿跳”等,身体转动腾跃,交替反复,逆时针绕大圈。舞蹈进入高潮时速度渐快,勇士取虎皮置地上,接着站在虎皮上面,众人拽起虎皮,勇士跳跃,众人狂呼高吼,以皮把人抛起,勇士在空中翻滚,众人以虎皮接住,反复歌舞,兴高采烈而终。2006年沙尔普吉被列入阿坝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黑水的民俗文化和节日丰富多彩。正月有鲁萨尔巴(有的地方也叫涂墨节),人们用锅底灰涂画在脸上,以牛尾等作道具,跳起欢快的锅庄,三月的木巴节(敬土地神),五月的开花节(敬山神),跳达尔尕,六月的穷度卜节(敬河神)跳斯坦巴拉若音波,十二月的戎觉节,跳狮舞、牦牛舞等。

同行的小张对我们说,现在这些民间民俗舞蹈有他们自己成立的歌舞队常年在不同的地方表演,黑水卡斯达温艺术团目前有十七八位歌舞演员、乐师,平时他们各忙各事,集中统一到各地演出时每人每天都有补贴。他们编导演出的一些歌舞还在县上州上都得过奖,如《加多多·吉拉夏》就获得过四川省的少数民族艺术节表演一等奖。在去年的第七届冰川彩林季文艺汇演上,芦花镇四美村民间演艺队演出的达尔尕《阿拉吉吉》大家看了都说不错,芦花镇的达尔尕的特点之一是可以躺着跳,舞姿优美,扣人心弦。黑水的民间歌舞就这样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

正午的阳光特别炽烈,我也戴上了阔边藏帽。望着远处飘动的经幡和近处藏家屋顶飘扬的五星红旗,我的心仍然在飞升不停,激动不息,就像脚下猛河的流水。我想起许巍的《温暖》:“熊熊的篝火,我们歌唱跳舞,快乐简单。”就像在黑水跳 “刹娄”歌舞那样,两脚左右移动,两手向前平举,“头上的丝线在抖动,身上的裙子在抖动,健壮的大腿在抖动,腰上的铃子在抖动。”这是作曲家张光荣为歌曲《瓦把加拉》写的歌词。这一切不仅动人心魄,且永远难忘。一次短暂的民俗文化之旅,却让我们收获很多!色尔古,再见!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中共黑水县委宣传部提供)

卡斯达温舞表演 (杜力 摄)

卡斯达温在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上的表演

新闻推荐

黑水县启动“金通工程” 首批40辆乡村客车投运

本报讯(杨洋)近日,黑水县农村客运“金通工程”全域试点正式启动,首批40辆乡村客运车投入运营。“金通工程”的实施,将使黑水县...

黑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黑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