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70年我与民族教育共成长

阿坝日报 2019-11-06 14:40 大字

■胡伟 记者 颜天杰

“我作为一名教师,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但我能给人民做有用的事也就表明了我能做好一个人,而且活的有价值。”这是1985年,林嘠在黑水县竹子小学工作时的自我总结。在泛黄的纸上留下这样的文字,不仅记录着林嘠老师的青春,还依稀可见黑水县教育事业的变迁。

见到林嘎老人时,他正在晴朗乡日格老村的自留地里干农活。“现在,我清闲了,趁着身体还硬朗就爱在乡下种种菜。”

林嘎出生于1949年10月1日,与新中国同龄。1970年,在会计岗位上已经得心应手的林嘠毅然决定转行成为一名教师。

林嘠说:“一方面是处于家庭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老师可以改变农村孩子的思想,教育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让更多的孩子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让他们走出大山去寻找自己的梦想。”

为此,林嘎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终于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从1970年到1988年,林嘠先后在黑水县晴朗乡知尔村、仁恩塘村、竹子村等地任教,这些村的孩子在他的带领下开始学习新知识。

“那时候教学条件太差,桌椅板凳都是东拼西凑,黑板就是一块木头用黑漆刷一遍,就是这样的黑板,我们每一名老师都珍惜得不得了。”林嘠回忆说:“黑板上的粉笔字,要写的黑白分明必须要用力,我们要让学生看得清楚,以便好好学习。”

“当时,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实在是太差了,我们想尽办法让他们读书。”林嘠告诉记者,他曾在知尔村带着学生挖羌活等中药材,在仁恩塘村带着学生种玉米。“做农活卖钱就是为了给孩子们买作业本、买教材,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相对较好的学习条件。”

据林嘠老师回忆,他刚刚加入民办教师队伍的时候,每个月工资只有3元钱。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情况下,还要掏出一部分钱给学生买作业本,或者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家买盐。

改革开放后,学生家里的条件和学校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好。1988年,林嘠也从民办教师转成公办教师,先后在慈坝乡中心校和扎窝乡中心校任教,并通过自学和参加州、县组织的研修班拿到了中专文凭。

这个时候,林嘠老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我要入党”成为了林嘠最坚定的信念。

“感谢党、感谢国家!在党的带领下,我们的生产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在教育行业最为明显。”林嘠老师充满感激地说,学生们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质量更好的黑板、更开阔的体育场所,孩子们接受的教育也更加扎实,我坚信,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会越来越好。

1996年,已经47岁的林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一名党员。直到2006退休,他一直耕耘在最基层的教育事业中,做好自己作为一名“园丁”的职责,去浇灌这些来自农村的“花朵”们。

退休后的林嘠老师一直关心着黑水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当他得知学前“一减一助”、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普通高中“两减一助”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等各项教育惠民政策时,70岁的他高兴得像个孩子。他坚定地说:“我坚信,在共产党的带领下,黑水县的教育事业将会更好。”

谈及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林嘠说:“是他成为民办教师的那一天。“我能教书育人,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这是我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情。”

出生时,他与祖国一同迎来初升的太阳,长大后,他又与祖国一起奋进在开拓进取的路上。在林嘎的生活里,满满都是对梦想的默默坚持和追求,也许不够轰轰烈烈,也许不够丰富多彩,但正是这些轻描淡写的小事,正是这份矢志不渝的坚持,正是这种乐于奉献的精神让人记忆深刻。

新闻推荐

大长征 大雪山 大冰川 大彩林

大长征大雪山大冰川大彩林四川阿坝州黑水县第七届冰川彩林生态文化旅游季10月18日开幕□本报记者赵蝶文/图昨(10)日,2019黑...

黑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黑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