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产业帮扶 发展沟域经济 “蒜”“贝”铺就黑水群众“造血”脱贫路

四川经济日报 2019-08-13 06:07 大字

当前正值蒜苔成熟的时节,连日来,在黑水县双溜索乡,村民们在高半山上的田地里忙着收获蒜苔,从他们脸上洋溢出的笑容可以看出今年的大蒜又丰收了。

这是彭州·黑水“全域结对,产业帮扶”的一个缩影,也是黑水县探索发展“一乡一品”,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多元产业,通过产业“造血”,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的生动实践。

选晒蒜瓣

紫皮大蒜 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2017年,黑水县和成都彭州市开展全域结对后,双溜索乡与彭州市隆丰镇结成了帮扶对子,隆丰镇是彭州市的大蒜种源地和种植大镇,双溜索乡与隆丰镇结对后开始探索发展大蒜产业,经过三年的发展,由第一年2个村的120亩扩大到2019年4个村的270亩,并发展成了黑水县紫皮蒜的大蒜种源地。

双溜索乡俄瓜村村民木见保一家有4口人,以前靠种传统的土豆、青稞、小麦等农作物为生,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在乡上村上号召村民发展大蒜产业种植经济作物后,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种了3亩大蒜,然而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去年3亩地的大蒜卖了10000多元,纯收入8500多元。

“今年的收成应该比去年好。”双溜索乡负责人三基塔介绍说,双溜索乡是典型的高半山村,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肥沃的土地,以前村民只种植小麦、青稞、土豆等农作物,在隆丰镇的帮扶下,双溜索乡探索出了“生态、绿色、有机”的大蒜产业发展之道,在大蒜产业上做足文章,帮助老百姓实现增收致富。如今,双溜索乡“一乡一品、多村一业”的发展布局正在形成。去年,全乡共采收蒜苔2000余斤、大蒜产量近8万斤,实际收益35万元,为全乡乃至全县大蒜产业持续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双溜索乡的大蒜产业逐步影响到周边乡镇,辐射带动全县种植大蒜近700亩。

瓦布贝母 让村民圆了脱贫梦

“阿日基,工时33小时,工资495元;别木知,工时24小时,工资360元……”近日,黑水县“瓦布贝母良种繁育基地”技术负责人段久富,正在为瓦钵乡桃支村的村民发放近期的劳务工资,让村民品尝到了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甜头。

地处黑水县瓦钵乡的“瓦布贝母良种繁育基地”由四川协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彭州对口帮扶黑水发展中药村产业的“重头戏”。据四川协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运春介绍,川贝、大黄等药材是该公司制药的主要原材料,而黑水又具备发展这些优质药材的天然优势,因此,该公司决定在黑水建立种植基地,目前已建成中药材基地610亩。

瓦钵乡平均海拔2900米,日照充足,气温年差较大,非常适宜大黄、贝母等中药材生长,境内野生瓦布贝母被收录进入中华药典,成为知名中药材品种。如何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该乡党委政府积极思考、长远谋划,提出建设“瓦钵药山”的产业发展思路。

瓦钵乡党委书记泽里旺说,在彭州-黑水对口援建契机下,四川协力制药公司来到瓦钵梁子乡,开展中药材示范种植,先后在该乡桃支村、渔沙沟村共流转600多亩土地建立大黄、瓦布贝母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公司示范种植、吸收劳动就业、免费技术培训、合作共建共享等方式,积极推动产业发展、提高群众收入、助推脱贫攻坚。

黑水县致诚道地中药材合作联社理事长水常保坦言,企业流转村民土地进行规模化开发,为村民做出示范、壮了胆,更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标准化种植管理模式,让农户共同参与项目,既“输血”又“造血”,帮助村民圆了脱贫致富梦。

如今,瓦布贝母、大黄、高山羌活等上千亩中药材基地散布在黑水的群山之中,成为高半山农牧民脱贫的希望。

兰国才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庄媛 文/图

新闻推荐

当好村民的“领头雁” 记全州优秀共产党员俄木学

■记者泽英盛夏时节,记者从黑水县城乘车向北行驶56公里,来到晴朗乡仁恩塘村,只见一座幸福和谐、村美民富的村落掩映在郁郁葱...

黑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黑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