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脱贫攻坚最强音 彭州黑水“全域结对”促发展

阿坝日报 2019-08-08 09:05 大字

■兰国才

抽蒜苔、整理打捆、等待装车……盛夏时节,正是黑水县蒜苔收获的季节。在双溜索乡,村民们在地里忙得不亦乐乎,他们脸上的笑容预示着今年种植大蒜又获得了丰收。

忙碌的田园场景是彭州市隆丰镇和黑水县“全域结对,产业帮扶”的一个缩影,也是黑水县探索发展“一乡一品”,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多元产业,通过产业“造血”,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的生动实践。

镜头一:紫皮大蒜鼓起群众腰包

2017年,彭州市和黑水县开展“全域结对”,双溜索乡与彭州市隆丰镇结成了“帮扶对子”,隆丰镇是彭州市的大蒜种源地和种植大镇,双溜索乡与隆丰镇“结对”后开始探索发展大蒜产业,经过三年的发展,由第一年2个村120亩扩大到今年4个村270亩,并发展成了黑水县“紫皮大蒜”的种源地。

双溜索乡俄瓜村村民木见保家两个孩子还在读书,以前种植土豆、青稞、小麦等传统农作物,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自双溜索乡、俄瓜村号召村民发展大蒜产业、种植经济作物后,木见保试种了3亩大蒜,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大蒜种植取得了成功。去年,3亩大蒜一共卖了10000多元,纯收入有8500多元。

“我因身体不好不能外出务工,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在读书。去年试种了2亩大蒜,蒜苔卖了几百元,大蒜卖了4000多元。今年的收成应该比去年好。”俄瓜村贫困户泽拉扎西说道。

双溜索乡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肥沃的土地。以前村民只种植小麦、青稞、土豆等传统农作物来解决温饱。在彭州市隆丰镇的帮扶下,双溜索乡探索出了“生态、绿色、有机”的大蒜产业发展之路,在大蒜产业上做文章,大蒜种植解决了老百姓致富增收难题,助力村民走上了脱贫奔康的致富路。

如今,黑水县双溜索乡“一乡一品、多村一业”的发展布局正在形成。2018年,该乡共采收蒜苔2000余斤、大蒜产量近8万斤,实际收益35万元,为全乡乃至全县大蒜产业持续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双溜索乡的大蒜产业逐步影响到周边乡镇,辐射带动全县种植大蒜近700亩。

镜头二:瓦布贝母拓宽致富路

“阿日基,工时33小时,工资495元;别木知,工时24小时,工资360元……”8月1日,黑水县“瓦布贝母良种繁育基地”技术负责人段久富为瓦钵梁子乡桃支村村民发放了近期的劳务工资,桃支村村民尝到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创收”的甜头。

地处瓦钵梁子乡的“瓦布贝母良种繁育基地”由四川协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成,是彭州市对口帮扶黑水县发展中药村产业的“重头戏”。据四川协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运春介绍,川贝、大黄等药材是公司制药的主要原材料,黑水县具备种植这些优质药材的天然优势。因此,公司决定在黑水县建立种植基地,目前已建成中药材基地610亩。

瓦钵梁子乡平均海拔2900米,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适宜大黄、贝母等中药材生长,境内野生瓦布贝母被录入中华药典,是知名中药材。

如何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该乡党委、政府积极思考、长远谋划,提出建设“瓦钵药山”的产业发展思路。

“利用彭州——黑水对口帮扶契机,四川协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来到瓦钵梁子乡开展中药材示范种植,先后在桃支村、渔沙沟村流转600多亩土地建立大黄、瓦布贝母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公司示范种植、吸收劳动就业、免费技术培训、合作共建共享等方式,积极推动产业发展、提高群众收入、助推脱贫攻坚。”瓦钵梁子乡党委书记泽里旺谈起大黄、贝母的种植充满信心。

黑水县致诚道地中药材合作联社理事长水常保告诉笔者,企业流转村民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为村民作了示范、壮了胆,更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标准化的种植管理模式,让农户共同参与项目,既“输血”又“造血”,帮助村民圆了脱贫致富梦。

如今,瓦布贝母、大黄、高山羌活等上千亩中药材基地散布在黑水的群山之中,托起了高半山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新闻推荐

从军辞家破残匪 造福一方有担当

孙乐午虽站立不便,但却用最挺拔的身姿敬军礼。本报记者姜蕊摄孙乐午当兵时的老照片照片由孙乐午家人提供孙乐午与老伴坐在...

黑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黑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