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文化传承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力

四川经济日报 2019-03-14 07:01 大字

“传承和创新优良文化传统,挖掘各村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优良民风民俗文化,评选出‘文化传承星’,引导群众传承和发扬优良文化传统,为黑水发展增添活力。”这是阿坝州黑水县在推行文明新风“七比七看”中比文化传承看活力中的一项内容。阳春3月,记者来到黑水县高半山的木都村,感觉这句话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木都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尔麦多声部的发源地,在这里,不管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青年,随时都可以来上几段优美动听的阿尔麦多声部。

传承传统文化

增添脱贫动力

木都村是贫困村,2017年完成全村脱贫摘帽任务。在脱贫的路上,一方面通过发展产业做到增收,另一方面加大对文化的传承和使用的力度,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魅力。

“我们村常年在外表演阿尔麦多声部的达三四十人。”木都村会计杨查学告诉记者。这些人是固定做这项工作的,还有更多人是兼职的。

让杨查学记忆尤深的是,去年,黑水县派出木都村阿尔麦多声部团队到彭州市白鹿镇考察学习并参加2018年彭州国际青少年艺术节,献上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兄弟纳玛》和《阿尔麦三姐妹》,并和白鹿乡村乐队在乡村驿站开展了为期一天的互动交流,并正式结成“姐妹团队”。

“这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肯定。”杨查学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传统民族文化就像一颗珍珠,以前只是自己珍藏,现在条件好了,我们也有足够的信心拿出来给大家‘品鉴’。”

据了解,在木都村,阿尔麦多声部已成为一种标志性文化符号,并根据“七比七看”的重要内涵,每隔一段时间,通过村民自荐或民主推荐,评选一次重德行贵礼仪的优秀民间艺人,鼓舞全村走好脱贫奔康之路。

产业快速发展

奔康更有信心

色朗初是木都村的一名脱贫户,开春以来,就在自家的自留地里不停地忙活着。“趁着好春光,种植一些传统农作物。”说起现在的生活,他一家都感到很满意。

“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有稳定的收入,低保收入按时打到自己的卡上,养了2头猪、2只鸡,农闲时出门找点活路做,和脱贫之前比,现在的生活好了太多。”

在木都村,与色朗初一样,基本上每一名贫困户都在为自己的生活拼搏着。

让记者眼前一亮的是,在木都村还有一项养了多达150头藏香猪的集体经济,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村集体经济,不仅是村级财力的主要来源,更让全村村民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据木都村第一书记杨凡介绍,全村脱贫之后,便着手谋划更符合实际,能带来更大收益的农业产业。

“去年村上引进了一家公司,按照4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了625亩村上的土地,用于种植精细蔬菜等农作物。”杨凡介绍道,通过土地流转,村民们不仅能学到一些现代农业知识,还能让一些不便出远门的村民就近务工,务工费在100元至120元一天。

“公司牵头并负责销售,由大户带动,让贫困户参与,实行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模式,将有效解决贫困户无专业技术发展不起来、产品无销路、散养不成规模等问题。”杨凡说,“相信通过这一模式,我们木都村的未来将会更好。”

据悉,木都村只是黑水县脱贫奔康的一个缩影。2019年,黑水县将完成整县摘帽任务,并通过这几年的脱贫经验,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一手抓脱贫,一手防返贫,全面夯实稳定脱贫基础,确保2020年全面踏入小康社会。

胡伟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庄媛

新闻推荐

人物名片:严木学

严木学,黑水县知木林乡维多村党支部书记,2014年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脱贫攻坚,时不我待。在脱贫路上,严木学带...

黑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黑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