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就是要给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阿坝日报 2018-12-26 09:25 大字

■记者 魏银燕 黎秀萍

两年前,家住黑水县知木林乡的何杨波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搬迁至山下河坝。

何杨波一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海拔2800米的热窝村山顶。住在山上的各种不便到了何杨波这一代有了更加鲜明的对比:山上只能种土豆、胡豆,一年下来收入也就七八千元;山下河坝里种核桃、花椒、蔬菜,省事很多,收入却是他们的好几倍;在山上,下一次山开车半小时,到冬季山路结冰后只能徒步下山,单边得走三小时,如果没有要紧事,基本不下山,最关键的是,山上上不了网(当时),而最让何杨波揪心的是女儿也已到了该上学的年龄。

何杨波搬下河坝后,虽然建了新房,但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包括新房安电的钱也没有着落。没有电,新房无法装修,新居成了“烂尾楼”。

两年来,“烂尾楼”里的无电生活,还不如生活在山上。直到电网干部驻进了村里,何杨波家里的一系列困难才逐渐得到了解决。

何杨波二层小楼里,唯一的家用电器是一套太阳能电灯,这还是他两年前在房子修完后,去青海一带挖虫草,路过阿坝县时买回来的。

陈平是来自国家电网公司的驻村扶贫干部,此前在松潘县分公司担任办公室主任。今年7月,陈平接到国网四川阿坝州电力公司党委的通知,让他参加阿坝州委组织部组织的驻村工作队。陈平所在的工作队对口帮扶的贫困村便是黑水热窝村。

知木林乡人大主席王文对口联系热窝村,听说“上头”派给他的驻村工作组成员中有来自国网的干部,他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每次去村里,老百姓就问我什么时候能通电,作为基层干部我觉得很愧疚。”王文说。

陈平刚报到,王文就带着他和另外两名工作队成员先下村“看看”。这一看,把陈平给看“呆了”。

房子已经“完工”两年了,门窗上还钉着塑料布遮风雨。煮饭和取暖都用屋中间的铁炉,烧的木材是每年七八月份当地林业站集中组织村民从山上砍伐回来的柴禾。太阳能电池是不可以给手机充电的,所以,何杨波会经常到乡上开小卖部的亲戚家去充电,顺道在亲戚家洗个澡。

从何杨波家出来,王文和工作队三人又在村里摸排了一圈。初步统计,跟何杨波家情况类似——因自主搬迁而用不上电的,还有20来户。走访中,陈平心里的疑惑越来越重,忍不住问——

“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村民用不上电?”

“据我了解,国家电网公司已经通过‘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等项目,在2015年底,全面消除了所有国网供区内的无电户了!”陈平问。

王文说,的确!在知木林,也已经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无电户了。像何杨波家,他们山上原有的房子多年前就已通电。而新居的情况却颇为特殊:原来,从2011年起,热窝村的一些村民为了生活方便,就自行开始陆续搬到山下河坝里。最初几年,由于赶上了“无电建设”等惠民项目,新居建好不久就通了电。近年来,该县实施“脱贫攻坚”工程,通过“异地搬迁”“藏区新居”政策,帮助村里的贫困户搬迁至山下。然而,何杨波家既错过了早期的惠民政策,又属于村里“相对富裕”就无法享受扶贫补贴。

“村里的干部也帮忙到当地供电所和县供电公司了解过,按相关政策,村民的自主搬迁确实需要自己承担接电等费用。”王文解释道。

截至驻村工作队来到热窝村,全村145户农户,已有57户搬迁到了山下。其中,37户已通过扶贫补贴或自行承担费用,解决了用电问题。

“剩下的20户怎么办?”陈平将该村的情况报给州电力公司。9月初,州电力公司党委副书记郑文强带着农电等职能部门人员来到热窝村,在陈平的陪同下,郑文强到农户家里挨着走了一圈。离开前,郑文强说:“不管是什么原因,不管用什么办法,入冬前,都必须要接通电。”

今年12月中旬,记者来到知木林乡,白雪覆盖下的村子宁静而美丽,步入其中,最暖心的是20户自主搬迁的居民在1个多月前就已经彻底解决了无电问题。

这两天,何杨波和妻子以及来“换工”的邻居正忙着修浴室。空心砖已经把6平方米的浴室砌出了大致的模样,即将浇砼贴砖。”电热水器、电饭煲、电火炉、洗衣机和电视机都已经买回家了。”何杨波高兴地说道。

看着王文和陈平几人来了,何杨波赶忙收拾出靠近火炉的凳子。王文告诉记者,“能给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基层干部下村走访也不怵了。”

何杨波看着自家的新房,美好生活的画卷在他眼前徐徐展开。

新闻推荐

《兰台珍档》 背后的故事

由阿坝州档案馆编著的《兰台珍档》一书,于2018年6月公开出版,历时三年。该书节选了阿坝州各级档案馆馆藏精品档案,共400余幅...

黑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黑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