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音孤岛”——阿尔麦多声部民歌

阿坝日报 2018-09-14 09:37 大字

■贡布泽朗

雪山深处,碉楼藏房,传来远古的声响,那是“阿尔麦”(小黑水人的自称)人在纵情歌唱。歌声里熟了青稞,垒起碉房;歌声中有“阿尔麦”人的故事,有猛河万年悠长……

“阿尔麦”人放歌是惊艳的,你听,这一嗓子撕云裂帛的歌唱,在苍穹下、在山海间,悠悠飘荡,忽而高亢嘹亮,忽而婉转悠扬。雄浑的歌调伴着轻柔的鸣唱,“阿尔麦”人胸腔里震出的颤音如此浩荡却又显得有些悲怆。就这样,“阿尔麦”人世世代代在川西高原的莽莽山海间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这是“阿尔麦”人远古记忆的血脉传承,是一个山地部落灵魂的鸣唱。

“阿尔麦多声部民歌”演唱的内容极其丰富。“阿尔麦”人面向神山庄严吟唱,祈祷赐福吉祥;依偎在火塘,深情颂唱父母恩情山高水长;游走在山间,快乐歌唱四季劳作辛勤奔忙;沐浴着阳光,赞美幸福生活甜蜜绵长。“阿尔麦多声部民歌”还有歌颂勇敢、祈祷胜利的出征歌;有反映喜建新居的背石筑碉房歌;有迎宾待客的欢聚酒歌;有少男少女表达爱恋的情歌……阿尔麦多声部民歌有“呐玛”“日啊玛”之分,“阿尔麦”人又把“酒歌”“劳动生产”的多声部民歌统称为“纳玛降多”,多声部情歌则被称作“卡如”。

“虎踞龙盘的山上,土司官寨修啰,飞禽走兽来祝贺”……阿尔麦多声部民歌歌词干净简练,广泛运用赋、比、兴等手法,生动、形象、传神。曲调清新流畅,风格粗犷豪放,极具地域特色。“阿尔麦”人演唱的韵味隽永、引人入胜的多声部民歌,反映出了“阿尔麦”人的社会宗教形态、生产生活场景的历史沿袭,呈现出“阿尔麦”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审美情趣。阿尔麦多声部民歌中“啊嗬”呼叫的长声极具特色,更是将一种单纯质朴的美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专家学者认为,长声是狩猎文化的遗存,由此推测“阿尔麦多声部民歌”应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发展而成型,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逐渐丰富并自成体系,更是“阿尔麦”人的先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演唱形式。黑水县“阿尔麦”人聚居的小黑水,其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的独特地理区位,赋予了“阿尔麦多声部”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渐酝酿出“阿尔麦多声部”音调跨度极大的演唱风格和以悲盈喜的独特审美情趣。相对封闭的人文环境让“阿尔麦多声部”得以延续千年,得以完整保留,成为远古文化的活态展示。

时至今日,在小黑水地区,每逢节日喜庆、迎宾待客,婚丧嫁娶、祈祷祝愿、娱乐活动,村头寨尾的“阿尔麦”人常常会即兴演唱。演唱时,或一人领唱一人随唱,或一人领唱众人跟唱,或众人齐唱。不需交流沟通,大家随口而唱随声而和,歌声此起彼伏,唱到尽兴处总会起舞循旋,陶醉其中。演唱者相互之间都有默契,有人唱“细”点,有人唱“粗”点,有人唱“尖”点,有人唱“破”点,讲究一个“中间鼓、两头平”,高、中、低音多声部或相续发音,或同频合唱,歌声跌宕起伏却又张弛有度,音调旋律多重、跨度明显,却又浑然一体、自然和谐,歌声时而高亢粗犷;时而深情悠扬,置身其间,聆听这掠过古梦的旋律,仿佛能看见“阿尔麦”先民们正从远古踏歌而来。

被誉为“复音孤岛”的“阿尔麦”多声部民歌在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形式和演唱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演唱形式独树一帜。它不仅是黑水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思想精神和艺术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黑水亦不能偏居一隅,“阿尔麦”多声部民歌赖以生存的农耕时代正逐渐走向没落。现今健在的会唱民歌的老艺人越来越少,多声部民歌传人一度处于高度濒危状态。

2005年以来,黑水县根据“阿尔麦”多声部民歌的特点和现状,采取记忆性保护、抢救性保护、区域性保护等多种办法,并在知木林乡木都村建立了“阿尔麦多声部”民歌传习所,确定6名非遗传承人,对“阿尔麦”多声部民歌进行针对性保护。

2004年,“阿尔麦”多声部民歌在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民歌比赛中获优秀奖;2006年,在全国第十届青年电视原生态民歌大赛中获团体二等奖,个人三等奖;2012年在五大藏区原生态民歌比赛中荣获特别奖……“阿尔麦多声部”民歌正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走向更高的舞台,并为世人所熟知,它从远古走来,带着“阿尔麦”的灵光,在文化多元、信息繁杂的今天,依然高亢悠扬。

2014年11月11日,“阿尔麦多声部”民歌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闻推荐

黑水县“四到位”抓实驻村工作队管理

本报讯(金明花胡陈)为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督促驻村工作队员履职尽责,近日,黑水县以“四到位”为抓手,切实加大...

黑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黑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