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脱贫观念入民心致富奔康有底气 黑水县慈坝乡格窝村脱贫见闻

阿坝日报 2017-08-30 09:09 大字

■伍媛媛记者王和斌彭娟

夏末秋初的黑水县慈坝乡格窝村处处一派繁忙的景象,庄稼丰收,水果成熟……村民们忙碌在田间地头,沉浸在秋收的喜悦中。

格窝村平均海拔约3100米,是典型的高半山村庄。全村现有185户574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8户98人。交通不便、产业发展缓慢,曾一度制约着村里的经济发展。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系列政策实施以来,在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扶下,全村群众齐心协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如今,村寨美了,观念变了,产业兴了,群众脱贫摘帽的信心更足、行动更坚定了。

路通村美

四好新村“再”升级

记者在格窝村走访时,被眼前的新村美景吸引住了。特色藏式房屋错落有致,房前屋后鲜花盛开、瓜果飘香,一条条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

“以前的乡间小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现在家家户户通了水泥路,下雨天出门,脚上也不会有泥巴了。”“开拖拉机下地或者拉东西也更加安全方便了!”

格窝村格窝组村民初江波说,在新村扶贫项目的帮扶下,村里修通了入户路,村民们倍加珍惜,共同维护,确保村道整洁卫生,村容村貌极大提升。

“新村扶贫项目不仅修通了入户路,方便了村民出行,还根据村组实际,在农户家门口修建了庭院,美化了全村环境,为村民们提供了活动场地。”慈坝乡副乡长郭建勇告诉记者。

据了解,今年,格窝村精准脱贫整合各类资金700余万元,用于中药材大黄和中蜂等农业产业项目发展。同时,提升道路、院坝、垃圾焚烧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新农村等,以扶贫项目、产业发展为依托,强化资金保障,为全村年底实现“村摘帽、户脱贫”的目标任务奠定基础。

人勤物阜

脱贫观念“再”提升

“村里有技术、有门路的人大都外出找工作了。”格窝村村委会主任兰布告诉记者,村里经常组织召开村民大会,鼓励村民学习技术,摒弃陈旧思想观念,树立脱贫致富信心。

如今,“我要脱贫”成为全村村民的思想常态,他们积极主动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挖掘机、电工等技能,学成后到红原、成都、青海等地找到了工作。

兰布说,在格窝村新村扶贫入户路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劳动力的村民实现了就近务工,工资每天80元至150元左右。“掌握了技术,到哪里都不怕挣不到钱。”因缺资金、缺技术导致贫困的村民兰马叶,通过学习木工技术,在村里入户路建设中发挥了一技之长,还增加了收入。

发展特色产业,扩大种养殖业规模,外出务工经商……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格窝村干部群众协力前行,驻村帮扶工作组融资金、找项目,多方谋取致富门路。如今,村民们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空前高涨。

业兴民富

集体经济“再”延伸

集体经济是衡量贫困村脱贫的重要指标。藏香猪、凤尾鸡、黑水中蜂是格窝村集体经济助农增收的重要抓手。今年,村里新种植的50亩羌活、50亩大黄成了村里脱贫摘帽的新希望。格窝村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村民以每亩260元至300元的价格作为入股资金购买股份,3至5年后,药材成熟出售按股分红。村民成了“股东”,收入也得到了保障。

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也是格窝村脱贫方式的成功探索。村集体经济的200箱中蜂由4户技术较为成熟的中蜂养殖户承包,每年8000元的承包费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养殖大户还免费为贫困户教授养殖技术。

“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我们与村民协商后,把村集体藏香猪承包给了养殖公司。”兰布告诉记者,藏香猪养殖项目前期总投资66万元,圈舍及其附属设施建设35万元,围墙围栏10万元,其余21万元用于种猪和商品猪采购,购买商品猪200头、种公猪10头、种母猪40头。村里与养殖公司签订了四年合同,第一年公司以每头猪55元的标准返还集体经济,之后每年每头猪递增15元。

今年以来,格窝村把产业发展作为精准脱贫一项长效措施,在集体经济发展上下大力气,调结构、促增长、稳收入,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热情。尝到集体经济甜头的村民,更有信心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新闻推荐

黑水派驻纪检干部分6组常态化开展督查工作

(姚炳燕记者庄媛)记者从黑水县委宣传部获悉,今年以来,该县纪委将24个派驻纪检机构负责人组成6个常态监督检查工作组,针对派驻纪检组“单打独斗、力量薄弱”的现状,采取破瓶颈、提能力、强监督等举措,常...

黑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黑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