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立县 黑水向绿水青山要效益
绿水青山,是生态立县的根本,更是推动旅游业和农业发展的基底。近年来,黑水县始终把生态效益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县的发展路径。
黑水县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切实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围绕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创建“岷江上游生态屏障县”和“国家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县”。为此,黑水在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黑水再升级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黑水县委书记刘云建表示,近年来,黑水县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把生态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走出了一条兴业态、促融合、建机制、夯实群众增收基础的新路子。
防护与治理
描绘幸福安康画面
黑水县始终坚持防治并重,牢牢抓住森林、草原、水源、空气、耕地五个重点,大力实施生态资源保护工程。
近年来,该县在推进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上,保护天然林84.69万亩,巩固8.71万亩退耕环林成果,森林资源覆盖率达43.99%,比2013年提高了2.81%,完成草场禁牧49万亩,草畜平衡162.4万亩,建设人工草场3.2万亩。
与此同时,该县以实施生态项目为抓手,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全力打好水、土壤、大气治理“三大战役”。
治水方面,完成6.75公里防洪堤建设,12.6公里河道清淤疏浚;实施13个村水土保持工程,种植水保林1461.26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5平方公里。
治土方面,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控制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和地下水环境影响,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与土壤修复,确保土壤未受重金属污染。
治气方面,积极引导群众秸秆还田,减少秸秆焚烧污染;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严格实施封闭施工,控制施工扬尘,有效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在黑水县发展的进程中,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均得到了有效改善。从山本青、水本蓝到山更青、水更蓝,无时不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生态立县”的黑水样本正逐渐露出轮廓。
保护与开发
助力生态产业焕发生机
近日,黑水县晴朗乡村民叶刚初正忙着采摘自己家种的无筋豆,每年这个季节都是她最开心的时候,今年她家两亩多的无筋豆预计可以收获8000斤,按照目前每斤一元的批发价,直接收入可达8000余元。
这是黑水县沟域经济中发展生态蔬菜带来的成效。据统计,该县已布局生态蔬菜2.2万亩、早实核桃2.65万亩、道地药材2万亩、养殖藏香猪13万头、凤尾鸡18万只、黑水中蜂2.5万群。更为可喜的是,黑水凤尾鸡、中蜂蜜和藏香猪已取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如果说农业快速发展体现了良好生态的优越性,那么文化旅游产业焕发的勃勃生机就是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带来的良好结果。
黑水县沙石多沟域,按照一村一特色的规划打造,如今已经形成了“七彩甲足”“红色昌德”“康养羊茸”“吉祥奶子沟”等较为成熟的景点。依托彩林自然景观,自今年9月起,这里将成为黑水县乃至整个川西最漂亮的地方。
沙石多沟域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既遵循了“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绿色发展”的要求,又与阿坝州提出的“三微”“三态”建设高度契合,既加快了生态产业的集聚发展,又推动了三次产业的融合共生。去年彩林季,沙石多沟域接待游客达到56.7万人,实现收入5200万元,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胡伟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庄媛 文/图
新闻推荐
(武媛媛记者庄媛)进入主汛期以来,黑水县降雨次数相比往年呈明显增长趋势,连续强降雨天气,极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及时发现、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地质灾害,近日,该县国土部门...
黑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黑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