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看四川麦类创新团队取得重大突破
首席专家郑有良教授(右二)在田间指导青年科技人员进行品种选择。资料图片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
近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麦类创新团队 2021 年度总结会召开。刚刚过去的一年,目标完成情况如何?有哪些突破性成果?下一步将重点攻关哪些方面?14支团队进行了一场年度总结。
筛选出两份高活力种子
“要先把优良的品种选育出来。”总结会上,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陈开勇强调了品种的重要性,“各团队尤其要注重利用高新技术,开展高品质的育种。”
鉴定资源、发掘基因、创制新材料,这是岗位专家魏育明和团队在过去一年的三大重点。“团队在过去一年,鉴定成株期条锈病抗性种质13份、高活力种子2份,鉴定抗穗发芽病及产量新基因3个,创制抗病新材料4份。”
一个突破性品种的选育,依靠的就是这些基础却关键的工作。“在四川省的麦-稻两熟连作区,种植小麦的土壤为稻田土,其质地黏重、排水能力差。在播种季节遇雨则易积水,造成种子播后渍水闷种而死亡从而造成缺苗断垄,种植吸胀期耐湿害的小麦品种则是更经济高效的措施,而高活力小麦对不良生长坏境的耐逆性较高。”魏育明告诉记者,因此,团队以遗传背景广泛的407份全球小麦种质为材料为基础,对其种子活力进行鉴定和评价,获得2份高活力种子K404、K405。发现2个控制小麦种子活力的显著关联位点。这个工作为选育出对抗耐湿害品种打下基础。
此外,在鉴定基因方面,团队完成的小麦抗穗发芽基因克隆及其分子机制解析,明确了这份基因同时调控小麦籽粒颜色与发芽率的内在联系,为下一步白粒抗穗发芽小麦选育提供了新思路。
“下一步,团队持续推进企业合作,针对酿酒企业对小麦品质关注焦点如穗发芽、赤霉病、制曲酿酒专用等开展应用研究,同时聚焦小麦播期湿害、苗期春旱等耐逆特性的鉴定和优异种质筛选、鉴定强化基地建设,促进优异新材料的育种应用和新品种的示范推广。”魏育明告诉记者。
青稞荞麦育种攻关成果丰硕
青稞是藏族吃糌粑的特需口粮和酿酒原料,在藏民族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近年来,麦类创新团队青稞科研成果丰硕,14支团队中,有3支团队重点攻关青稞育种栽培等技术。
阿坝州常年种植面积21.5万亩,总产量3.87万吨,平均单产180公斤。
“2021年,团队共引进新材料80余份。种植青稞后代材料840份,配制杂交组合120个。在成都、云南异地冬繁加代青稞材料1188份,繁育优良品系10个,在阿坝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展示品种33个。筛选出主推品种2个,筛选3个优良品系。”青稞良种繁育及栽培技术岗位专家张云书介绍。
成果转化同样成果丰收,团队与阿坝县净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建立了“阿坝县现代农业青稞产业园区”,繁育阿坝黑青稞5000亩,示范带动周边乡镇60000亩,核心片区亩产达到 179 公斤,收获黑青稞800多吨。
“下一步,团队将立足阿坝州大麦青稞生产实际,围绕本地区青稞核心种质和重要育种亲本材料,开展粮草兼用、专用特用青稞新品种育种工作。开展青稞多元化新品种原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建设和青稞品种的生产示范与推广,进一步提升新品种的生产应用水平。”张云书介绍。
在荞麦育种攻关方面,西昌学院荞麦课题组针对凉山州高寒山区劳动力数量减少,土地撂荒严重,苦荞生产技术原始和种植成本高等关键问题,强化技术集成创新,提出“无人机均匀撒播苦荞种子+旋耕机浅层覆土+机械化收割”的全机械化栽培技术。“该栽培技术在地势比较平坦的耕地内,每人每天可完成工作量为130亩,试验表明,从播种到收获采用全机械化栽培技术,其工作效率是半机械化栽培的118.2倍。”岗位专家王安虎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白林一首先祝贺李刚中篇小说《格桑花开》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民族文学》2021年10期)其次,遵从李刚的叮嘱,写点什么。有...
阿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阿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