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碉房 藏式夯土建筑之花
■杨素筠/文用旦/图
9 月的阿坝县,高原的天空悬着耀眼的太阳。一条从莲宝叶则神山款款流淌而下的阿曲河(即阿柯河),流经了县境内上阿坝、中阿坝、下阿坝的一些宽广的河谷地带,最后经过茸安峡谷后汇入麻尔曲河。河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与河水一样闪耀着的,还有河谷地带金黄的青稞和麦地,以及茂密的秋草。
而这里最吸引人注意的,并不是这条千万年来流淌不息的河流,而是一座一座安然坐落在阿曲河谷地带的古老藏式夯土民居—— 土碉房。
这些藏式夯土民居在阳光下呈现出醉人的泥土本色。它们采用当地黏性很好的细黄土、木头和少量的石头夯筑而成,与这土地上的青稞麦田、寺庙经幡、屋顶炊烟构成了一幅藏地农耕的田园诗画,美景浑然天成。
独具特色的阿坝民居
这种民居规模庞大,极具特色,被建筑学界视为独具阿坝县特色的“土碉房”民居建造体系。它与四川藏区其他地域的“石碉房”民居有很大区别,也不同于相邻的甘、青地区同为夯土的“庄窠”民居,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土碉房的墙基通常由石块砌筑,其底部的墙体厚度大都在一米以上,越往上,建筑墙体越薄。内墙陡直,外墙略向内倾斜,于是就形成了上窄下宽的“宝塔式”外观,这类民居通常为3—4 层,建筑时间3—4 年,耗时较久主要是因为每一层泥墙需要充分干透再建下一层。
土碉房夯土为墙、立木为架,是就地取材的建筑典范。挖出地基,用石块砌出一米多高的墙基,房屋的中间并列几根房柱,房柱下垫放坚实的石块。房柱为坚硬的杉树原木,房柱数量根据房屋大小而有所区别,柱子一般直接从一楼抵达顶楼。楼层之间的隔材非常丰富:首先在房柱上架梁,梁之上搭横木;横木之上再整齐摆放桦木树条;桦木树条上再放一种藏语叫“色尔日”的灌木树丫(高山紫色的小杜鹃树),这种树丫防虫防潮千年不朽;在“色尔日”树枝之上再铺厚厚的青稞草,青稞草会减轻木条对泥土的破坏;然后再在青稞草上覆盖拌了青稞秸秆的黄泥。房屋内通常用木板间隔。房顶是平的,上面用黄泥土铺面,滴水不漏,而且踩上去不会泥泞。墙体则是用黄泥拌青稞秸秆夯筑,外墙面从上至下用细泥糊遍。
这种住房一般由主楼和前院两部分组成。院子里通常种有花草、小菜和树木,整个前院形成一个独立的小世界。主楼分为三层或者四层,通常为三层。一楼在过去主要用来饲养牲畜,现在主要用来堆放粮食和杂物;二楼是人们居住的地方,用作卧室、客厅、厨房、储藏室;三楼或者四楼要设置一个约40 平方米的经堂,经堂内供奉历代活佛的画像和唐卡等。
充满泥土味的民居生活
在有“中国世外桃源”之称的阿坝县神座村,人们住的也是这种富有特色的土碉房。在采访中,我巧遇了72 岁的昂塘老先生,他曾是阿坝县人大副主任,退休后居住在神座,他给我介绍了许多有关土碉房的知识。
他说,一旦谁家建新房,全村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来帮忙。女人们挖土、背土、和泥,男人们做木工、夯土墙。在夯土过程中,人们会不约而同地唱起一首一首富有节奏感的古老夯土歌,把劳动当作一种集体舞蹈来享受,参与者达百余人,场面蔚为壮观,震撼心灵。今天,这场面已经成为阿坝建筑文化的一道醉人景观。
在传统的习俗中,建新房时,还会在房基四角下面放入吉祥宝瓶,在主楼房基内砌一块代表母亲的圆润石块,一块代表父亲的坚硬条石,寓意父母赐予这个家温暖和幸福。
昂塘老先生还引领我参观了他的家,他家是典型的夯土民居。他说,室内墙壁的装饰是拟人化的,内墙均采用天然原木板,墙壁的上、中、下部位有三条横向的木格装饰带,其他部分均为纵向,三条横向装饰带分别代表人的项链、腰带和藏靴带。藏式壁柜也依照人的面部结构设计了眼耳鼻舌口,仿佛一位面容慈祥的尊者坐在家里,关照着这个家的一切。
这些民居倾注着深厚的藏民族人文情感,传达着建设者的人生哲学与美好希冀。让人感觉,一座民居就是一个家的守护者,用温暖的怀抱拥着居住其中的人。
沿阿曲河谷分布的“藏兵洞”
从上阿坝的安斗乡、甲尔多乡、各莫乡、四洼乡、德格乡到中阿坝的河支乡、龙藏乡、麦昆乡、哇尔玛乡以及热曲河畔的查理乡、神座村,这种藏式夯土民居的密集程度完全可以用“星罗棋布”来形容。阿坝县的阿曲河流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夯土民居建筑群?
广阔的阿曲河谷地处半农半牧区,气候湿润,资源丰富,人口稠密。传说这片土地上先后有羌族、藏族、蒙古族和汉族等多民族居住。
据史载,唐贞观年间,吐蕃王松赞干布以武力进攻松潘向唐求婚,占领松州以西地区后,从吐蕃腹地阿里一带迁民至此本地繁衍生息,此后,这里才出现了这种藏式夯土民居—— 这是生活在这片高原上的人民的共同创造。
阿坝民居与千里之外的阿里民居非常相似,都是就地取材,采用夯土为墙、辅以木构的方式建造,都像是从土里生长出来的。不过,阿里地区的碉房一般只有一到两层,而阿坝民居更加高大坚固,因地制宜。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因为民族传统“扎崇节”而成为川西北高原上著名的商贸重镇,建立起了繁华的“崇拉市场”。阿曲河古道在商贸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人们习惯临水而居,因此一座座民居开始出现在阿曲河两岸。这种商贾聚集的富庶之地有抵御盗匪和战乱的需求,相应地,民居也发展出了防御功能,成为将居住、军事防御功能合为一体的典型建筑。
土碉房房体坚固,一楼的泥墙厚度一般为90—100 厘米,二楼、三楼为50—60 厘米,而且窗口都很小,便于防守。许多民居之间还设有通道,房顶相连,便于指挥和增援。可以说,土碉房以其极富创造力的设计与优良的建筑质量而成为冷兵器时代防御工事的杰出典范,更是民间军事工程的顶峰之作,民间也称其为“藏兵洞”。
我从小生活在阿坝县,后来读书、工作离开了这里,但是,不管我离开它多久,这泥土色味的民居给我留下的,总是一种挥之不去的神秘和向往之感。
(此文刊于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12期《阿坝县附刊》)
新闻推荐
本报讯(阿坝县委宣传部)近日,阿坝州“雪山草地”藏汉双语宣讲团与阿坝县委宣传部“上下联动”,深入农牧区乡镇(场)开展了政策宣...
阿坝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阿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