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陕西日报记者 师念 实习生 汪悦
5月21日,电影《柳青》全国公映。柳青这位伟大的人民作家再次回到大众视野,观众无不被柳青精神感动落泪。
柳青原名刘蕴华,1916年7月2日出生于陕西省吴堡县。1934年夏,柳青考入西安高中,并走上业余创作道路。他在学校写散文、诗歌,翻译外国短篇小说,并不断在报刊上发表。
新中国成立后,柳青参加《中国青年报》的创办工作。1951年9月,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访问期间,柳青被托尔斯泰顽强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所打动,被“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环境中”的创作理念所启发。也许正是由于这次出访,才有了柳青之后的人生选择。
1952年8月,为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柳青放弃了北京优渥的生活条件,来到秦岭脚下的皇甫村,一待就是14年。
柳青深入调查研究,给农民讲社会发展史,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亲自指导创建王莽村“七一联合农业社”、皇甫村“胜利农业社”,使长安农业互助合作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在皇甫村,柳青不仅是“百事问”,还是“百事管”。有人问他:“你在县上是分管啥工作的?”他风趣地回答:“凡是群众需要的事我都管。”
柳青是一个铁肩担道义的作家。为支持农村建设,1960年4月,柳青将刚到手的《创业史》(第一部)的稿酬16065元,全部捐给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1961年开始写《创业史》(第二部)时,他又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支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电线、电杆费用。
1960年6月,《创业史》(第一部)单行本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成为一代人的必读经典之一,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正是因为柳青不断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业史》中的人物才那样的呼之欲出、活灵活现,因为他们本就是皇甫村真实的百姓。
1978年,柳青在去世前的那段日子里仍坚持写作。“我的书,看来是写不完了……”由于严重哮喘病恶化为肺心病,自感时日不多的柳青对前来看望他的乡亲说,“假如我死了,你们一定想办法把我拉回皇甫,埋在神禾塬上。”
1978年6月13日,62岁的柳青在北京病逝,留下一部未竟的不朽之作《创业史》。他的骨灰分放在北京八宝山公墓和长安皇甫村神禾塬墓地。
柳青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柳青的一生是一种示范,他对于真实的追求,对于现实的感同身受,对于作品的认真渴求,面对困苦的从容不迫,都在不断地激励以后的每一代人。
(据6月5日《陕西日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闫景孙永波)吴堡县拥有吴堡石城、柳青文化园、毛主席东渡纪念公园、黄河二碛等独特的旅游资源,已形成了初具规模...
吴堡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吴堡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