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新秧歌运动的兴起
姜茂林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公木、贺敬之、何其芳、刘炽等一大批鲁艺工作者积极响应毛主席提出的“知识分子要和群众结合,深入到群众之中,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为工农大众服务”的伟大号召,深入陕北绥德、米脂、子洲等地闹新秧歌,采集民歌,搞创作,从此,陕北新秧歌运动像星星之火一样,很快燎原于陕北大地。新秧歌无论在艺术上、形式上以及内容上,与旧秧歌相比,都有新的突破,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艺术特点上有了新突破。陕北新秧歌可以用“扭、摆、走、唱”四个字概括。扭是动律变化的关键,摆是动律变化的特点,走是动律变化的基本形式,唱是基本内容。扭、摆、走、唱是个整体的连续动作,扭中有摆,摆中有走,走中有唱。当然,唱与扭、摆、走在一定程度上略有区别,扭、摆、走必须是大家同时进行的动作,而唱大都是在摆、走中进行的,但也有时是单独领唱的。不论是扭、摆、走中的演唱,还是单独领唱,它与秧歌舞蹈是互相配合、互相映衬的,不仅是舞蹈的解说词,也是抒发真情实感的劳动者之歌,能够充分抒发陕北人民朴实、憨厚、勤劳、热情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即情绪活泼又自由,节奏欢快变化多,动作好似风摆柳。
在秧歌场子图案艺术上,新秧歌不仅继承了旧秧歌的神仙推磨、黄河十八阵、秦王乱点兵、白马分鬃、富贵不断线、三盏灯、九曲灯、品字灯、梅花盛开、枣核子乱开花等图案,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象征民族大团结的五大洲、卷席筒,表现现实生活的五条街、双过街、宝塔山、向阳花等图案,使陕北秧歌场子的图案更加丰富多彩,表现题材更加广泛,更具有时代气息,从而使陕北秧歌有了新的生命力。
在步伐上,旧秧歌一般只走十字步,有时也不严格统一步调,而新秧歌则不同,有较统一的步伐,即使是高昂激奋之时,也是统一步伐,狂蹦而不乱跳。
新旧陕北秧歌的目的不同。旧秧歌一般只是为了敬神谒庙、求神拜佛,其次是为了红火热闹。正月里大家都闲着没事,全村老少都凑到一起闹闹秧歌,祈求“正月头上,动动响器,满年顺气”愿望得以实现。而新秧歌的目的在当时是为了激励人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宣传英雄劳动模范人物,从而鼓舞人民的斗志,积极向前,当然,也有娱乐作用。
新旧陕北秧歌的形式不同。旧秧歌的领队,亦称伞头。当伞头转动着彩伞时,象征着太阳光芒四射,暗含佛光普照之意。秧歌队演员跟着伞头走,伞头走到哪里,演员就跟到哪里,伞头怎么扭,演员也怎么扭。而新秧歌的领队一般是秧歌队中身材魁伟、演技出众的一男一女,分别擎起象征中国共产党带领工农大众走向胜利、走向光明幸福道路的镰刀斧头。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秧歌队擎起镰刀斧头,扩大共产党的影响,提高共产党的威望,树立共产党的权威。这是新旧陕北秧歌最明显的标志。
新旧陕北秧歌演员角色结构不同。旧秧歌演员全部是男的,女角色是采取男扮女装的形式出演。男演员的着装打扮是白羊肚子手巾倒拢着,腰里围着大战裙,手里拿一把扇子。男扮女装是头上围一条黑手帕,前额上戴着一朵彩色莲花,一般身着红袄子,系着红绿色裙子;还有蛮婆、蛮汉、张公背张婆、焦赞、孟良(也称王朝、马汉或马牌子)、哪吒等丑角。而新秧歌则不同,在角色结构和着装上彻底进行了革命,工农兵的形象出现在秧歌队伍里,同时改变了“好女不观灯”的陈规陋俗,彻底打碎了套在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妇女不仅可以同男子一起观灯看戏,而且可以亲自参加秧歌演出,从此结束了男扮女装闹秧歌的历史,工农兵形象占据了秧歌队伍的主导地位,广大妇女登上了政治舞台,英雄劳动模范人物的形象代替了蛮婆、蛮汉、焦赞、孟良。
新旧陕北秧歌拜谒主次不同,内容也不同。旧秧歌首先拜神谒庙,以祈求神灵的保佑,消灾免难,风调雨顺。而新秧歌则改变了几千年封建的传统闹法,首先是拜陕甘宁边区著名劳动英雄郭富财、蔡自举、鲍亮升以及其他英雄模范人物,这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
旧秧歌谒庙之后才给群众沿门子拜年,秧歌唱词大都是招财进宝、吉庆有余。而新秧歌唱词则不同,根据不同形势、不同情况唱出新词,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总之,陕北秧歌源远流长,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指引下,在鲁艺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艺术生命力更加强大,内容更加丰富,更能反映陕北人民的真情实感。
新闻推荐
葛莉珍1923年5月,基于当时榆林文化落后、信息闭塞的局面,陕西当局在绥德成立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今绥德师范前身)。1924年...
绥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绥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