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定河长廊走来

榆林日报 2021-05-29 09:33 大字

古道新姿 滩头稻菽米粮田 山村婚俗 陈丽莉 摄 古寨披寒衣陈丽媛 摄 深山聚宝盆陈丽莉 摄 水碧青牛肥 田平春色满陈丽媛 摄

文图/陈宝生

从榆关要塞沿着无定河与全秦要户宽州之间,两边山峦不高,却沟壑纵横,连绵对峙夹裹着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土路,有600多里,人们称它为无定河走廊。

这条靠前人踩出来的小道,依山就势,蜿蜒曲折,或隐入深沟,或挂在山腰,或钻入树丛,或跋涉溪流;一场雪可以掩埋,一阵雨就会泥泞;有时能潜入无垠沙漠,有时会遇上绝地盲肠,它是无定河走廊成为历史上南北贯通的最早索引。在那遥远的年代,此路不宽,只有狩猎者或樵夫们行走,后来,有蒙面强盗或剑客,赶牲灵、拉骆驼的商贩脚户……

这块地域,春秋为晋,战国归魏,驻牧的是白狄游牧部落。原本荒芜寂静、草长莺飞的地带,一支支匈奴人翻沙越川,铁骑奔驰,在这片土地上安营扎寨,驱赶垦荒边民。

秦统一六国后,这里被设为上郡,北方匈奴猖獗,屡犯边境,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和监军扶苏率领三十万大军,以上郡为基地,屯兵戍边,以无定河为境,筑长城,御匈奴,“垒石为城,树榆为塞”。

《史记》中记载,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派大将卫青在这里营造“广长榆”林带,以抵御匈奴骑兵的入侵。司马迁将这里榆树林与长城相映而行的“榆溪旧塞”写入《史记·卫将军列传》,南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将这里写进《水经注》。

西晋“永嘉战”之后,五胡大举入侵,烧杀掠抢,边塞汉人逐渐减少,几乎是路断人稀。

赫连勃勃北游契吴,登高而叹:“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于是,下令在无定河边筑城。他命近臣叱干阿利征民10万,九年筑城,取意于“君临万邦,可以统万”,遂命名为统万城。可惜大夏仅存二十六载,就被北魏一举歼灭,这条秦时修建的南行之路,成了大夏居民逃亡的生命隘口。“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曲秋风白发生”诉说着这条路的悲凉情景。

弹指一挥间,往事越千年。这条路逐渐成了镇边将军跃马横戈的地方。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无定河走廊仍车辚辚、马萧萧,战乱频繁,灾祸不断。安史之乱后,这片土地更是赋税繁重,贫苦农民离乡背井。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无定河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余尝过无定河,度活沙,人马履之百步外皆动,倾倾然如人行幕上。若遇其一陷,则人马拖车应时皆没,至有数百人平陷无子遗者。”道出了当时无定河泥沙滚滚、飘忽不定、车陷人没的惨景。

无定河走廊这块神秘之地,600里征程,流传着许许多多弥足珍贵的故事和口口相传的历史。陕北历史上最著名的“永乐大战”就发生在无定河走廊。

承载了两千多年陕北文明的无定河走廊,在晋人东渡黄河走西口时,又繁华兴盛了一阵子,连接南北交通,承载商旅运输、护送传递加急快马、来边塞赴驻官员,迎来驼铃声声,送走马帮萧萧……

拨开历史烟云,窥探这条悲壮的走廊,近现代史上也曾留下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战斗足迹。

早在1924年,魏野畴、李子洲、刘志丹等革命先烈,就沿着这条路传播马克思主义火种。

1936年初,毛泽东站在无定河畔的清涧高家洼山头,面对群山逶迤起伏、雄浑壮丽的北国风光,构思了《沁园春·雪》的思想蕴含,在袁家沟一个窑洞里写下了这一气壮山河的不朽名篇。

无定河走廊,被人们称为陕北古代乃至近代的历史“装订线”,沿着这条线,可以抵达近代和现代的历史现场。无定河走廊,是数千年树立在陕北西行古道的纪念碑,一条支撑起陕北身躯的硬脊梁。

无定河走廊,永远闪烁、镶嵌、缠绕着一串串景点风光,一簇簇轶事传说,一个个让人永远寻觅探索的神秘故事……

新闻推荐

清涧县宽州镇从源头遏制“破纪”行为

本报讯(通讯员加海蛟)今年以来,清涧县宽州镇纪委将年度各项工作分类统计、建档成册,按照工作完成时限进行跟踪督办,有效推动基...

清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清涧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