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乾隆“下江南” 苏州吴中展出百余宫廷文物
清代乾隆在《御制南巡记》中曾总结自己的一生:“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其六次南巡,六下江南,必至姑苏城。每次都为此地的人文、风景赞叹不已。
4月30日,“下江南——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文物展”在吴中博物馆开幕,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展览精选故宫博物院所藏与乾隆密切相关的宫廷文物116件(套),其中包括与苏州息息相关的宫廷文物60余件,不仅展现了清代苏州织造的丝染织绣、玉雕、漆器等独特工艺,也再现了乾隆六巡江南的文化印记。
“下江南——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文物展”由吴中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展览分为“密诏传位,君临天下”“稽古崇文,靖边宣武”“怡情乐志,物阜工巧”“龙袍袈裟,兴黄安蒙”四个单元,回顾了乾隆时期的繁盛人文。
南巡与苏造
“金阊清晓放舟行,宝带春风波漾轻。孔五十三易疏泄,涨痕犹见与桥平。”《过宝带桥有咏》记录了乾隆乘坐一叶扁舟,从阊门出发行至宝带桥的所见所感。
爱新觉罗·弘历,即清高宗乾隆,六下江南为人乐道。展览负责人、故宫博物院宫廷部馆员、典章文物组副组长,筹展组组长刘国梁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很多人对乾隆下江南有着很多误解,认为他是游山玩水。乾隆在《御制南巡记》中以“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总结自己的一生。因此,南巡并非游山玩水。展览想表达的,一是乾隆下江南的目的,二是呈现苏造工艺的精美。”
“乾隆时期对各民族政策是比较成功的,平定边疆,吸收藏传佛教,学习汉文化,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结构。在当时,江南形成的赋税大概占到了三成,赋粮大概也占到了三成,盐税高达了七成,江南是清朝的经济基础。其次则是人文。乾隆帝有很多老师,其中蔡世远就是汉族文人的代表,乾隆的“三希堂”即源自于老师蔡世远的“二希堂”。而江南正是乾隆认为最具文人情怀的地方。所以,展览从这几个方面去构建,凸显江南文化的重要性。”刘国梁说道。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在展厅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展品是《乾隆朝服像轴》,此画所绘为乾隆﹙1711—1799年﹚老年时期的肖像。乾隆头戴冬暖帽,身着龙袍,端坐龙椅之上,相貌、服饰等均如实摹写,是典型的清代帝王朝服像。乾隆朝服像轴,故宫博物院藏
明黄色缂丝彩云金龙纹男夹朝袍,故宫博物院藏
之后,则是“宝座间场景”,此宝座间是皇帝临时召见臣工之用,有宝座一个,围屏一面,宫扇一对,剔红香熏一对,甪端式香薰一对、亭式香筒一对。据《活计档》记载,乾隆时期苏州织造曾多次负责宫廷所需玉甪端和玉香筒的制作。这一件件宫廷珍品承载了乾隆六巡江南的文化记忆。展厅现场,宝座间场景
剔红嵌玉荷花宝座剔红嵌玉荷花围屏,故宫博物院藏
铜镀金顶座青玉透雕云龙纹亭式香筒,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六经苏州,其中五次行居于苏州织造署,精于纺织的苏州自元代起就设立了织造局,康熙十三年(1674),将其改为苏州织造署,后来也作乾隆南巡时的行宫,苏州织造署的旧址现位于苏州市第十中学。同时,紫禁城与苏州城的关系深厚而紧密,从以蒯祥为代表的香山匠人留下的建筑巨制,到精巧细致的文房用品和生活用器,紫禁城里的苏州风,流行数百载。此次展览也是一次江南地区与紫禁城的文化联动,精选了乾隆时期由苏州织造制作完成的宫廷珍品,包括缂丝彩云金龙纹男夹朝袍、青玉交龙纽“御书房宝”、乾隆款脱胎朱漆菊瓣式盘等。
在开幕式上,吴中区人民政府周黎敏副区长表示,“清代苏工苏作,誉满全国。自古至今,苏州的匠艺传承有序,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此次特展,阅古览今,走进江南,走进苏艺匠心。”
青玉交龙纽“古稀天子之宝”,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交龙纽“古稀天子之宝”,故宫博物院藏
展览中两方青玉质的玺印尤为特别,玺印为交龙纽,印文为阳文篆字,印四周阴刻填金乾隆皇帝御制《古稀说》,落款“乾隆岁次庚子孟冬上瀚,御笔”,钤刻“比德”“朗润”二印。根据《活计档》的记载,这两方宝玺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由内务府发往苏州,以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刻字送进宫中。白玉螭纽“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学诗堂”组印,故宫博物馆藏
白玉螭纽“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学诗堂”组印,故宫博物馆藏
另一组三方玺均白玉螭纽,“心平气和”玺为阴文,另二方为阳文。交由苏州织造成做,并叮嘱“其字要做深”。一年后,完成交回宫中,即此组印。乾隆款玉雕鱼鳞柄金桃皮鞘霜明腰刀,故宫博物院藏
金錾花云龙纹葫芦式执壶,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的汉文化情怀乾隆虽为满人,却十分喜爱汉文化。他自幼熟读经史,即位后主持了大规模的图籍收集和编撰,数量多达百余种。平定边陲后,乾隆对经济发达、文人士子云集的江南地区也予以相当重视。勤于政务的同时,乾隆也乐于调养情志。他醉心于绘画、书法、音律、园林,一生鉴藏了大量名家墨宝、传世重器、西洋奇巧。他对江南文人雅客的画笔书墨青睐有加,收藏江南山水,运笔临摹书画,还亲自在苏州织造的行宫题写对联,“南园莺花多胜赏,吴中山水称清吟。”
清人画弘历射狼图像轴,故宫博物院藏
展厅中,清人画《弘历射狼图像轴》是乾隆皇帝谕令宫廷画家绘制的巡狩题材系列作品之一。图绘乾隆皇帝在围场驰马射狼的生动一刻,图中乾隆皇帝及白马当由西洋画家郎世宁主绘,山石树木则由中国宫廷画家所绘,画套粘有旧签,题:“乾隆七年三月吉日”,时值乾隆皇帝32岁。刘国梁表示,“这种多人合作的方式开创了集体创作,而画中马上的丝织品则无疑与苏造有着关联。”展厅中亦呈现了不少乐器。刘国梁表示,“展厅中呈现了乾隆皇帝对礼乐文明的完善,展出了仿古的编钟,埙、古琴等。乾隆曾让大臣们和他一起演奏古琴,来评定注录,给古琴断代,就像把宫里所有青铜器评定注录一样。”
展厅现场呈现的乐器
清,郎世宁等画《弘历观画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而在郎世宁等画的《弘历观画图轴》中,郎世宁利用画中画的构图方式,表现乾隆在清风中欣赏《洗象图》的情景。“这时期的作品有着很多写实性。画中,乾隆将自己打扮成苏轼的形象,下方的小童抱着古琴,画与琴都提现了乾隆的人文情怀。”刘国梁说。展厅现场,(中)《弘历观画图轴》,两侧分别为文徵明《雪景山水轴》与乾隆仿文徵明作品
明,文徵明《雪景山水轴》,故宫博物院藏
展厅现场,乾隆行书仿文徵明前后赤壁赋卷
《弘历观画图轴》两侧是明代文徵明《雪景山水轴》和乾隆仿文徵明的山水画。文徵明为苏州人,“吴门四家”之一。乾隆十分喜爱其作品,也曾多次临摹仿写。文徵明擅画雪景,此幅叠壑高远,山石嶙峋,楼阁隐现,表现了文人雪中寻幽的高雅情怀。另一边,则有乾隆临文徵明行书《前后赤壁赋》。文徵明书《前后赤壁赋》是其人书俱老之作。较之文徵明原作,乾隆皇帝所临此作,运笔圆活,结体纵逸,章法舒朗,神融笔畅。在前后两篇赤壁赋间,是董邦达的画作。董邦达也是乾隆最喜欢的画家之一,认为其画像五代董源。乾隆款青玉爵、盘,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与藏传佛教展览的最后部分呈现了乾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藏传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元朝开始就为历代统治者崇信。乾隆时期是清宫藏传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乾隆时期的清宫佛堂及佛堂陈设,甚至让来京为乾隆祝寿的六世班禅大师都大为吃惊。它们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世所罕见的藏传佛教艺术宝库。
展厅现场
紫檀木雕画框极乐世界佛屏,故宫博物院藏
展厅中陈列的一件佛屏以紫檀木为边框,杉木为心,挖出供龛95个,每龛供奉一尊泥擦擦佛,每尊擦擦佛均有藏文题名,各龛罩玻璃,外贴绘绢画。此类佛屏在清宫档案中称“漆泥子佛挂龛”,为供奉佛教尊神的龛。乾隆款金同侍从大威德金刚三连尊,故宫博物院藏
大威德金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崇奉的三大本尊之一,是文殊菩萨的忿怒化身。满洲皇帝一直被蒙藏地区尊为“文殊大皇帝”,因此清代宫廷中对大威德金刚尤为崇奉。乾隆御题过去七佛青玉钵,故宫博物馆藏
另一件乾隆御题过去七佛青玉钵为青玉质,表面染成蓝色,供奉于紫禁城雨花阁西配楼。据《活计档》记载,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二十六日下旨让苏州织造制作七佛偈钵,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二月二十七制作完成,耗时近三年四个月。“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回望历史,乾隆“六下江南”的雅谈为人称道,从此也与苏州结以渊源。展览是一次江南地区与紫禁城的文化联动,呈现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后的高峰,也是对于封建时代的一次记录。
据悉,在展览期间,吴中博物馆还将开展展览配套学术讲座、课程等丰富的社教活动,并开展“乾隆@江南悦读沙龙”活动,开启一段与乾隆有关的江南之旅,让观众从不同角度了解乾隆与苏州、与江南千丝万缕的联系。
展览将展至7月31日。(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李博在定边靖边督导检查安全生产和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时强调加大检查巡查力度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本报讯(记者赵星)3月31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博先后到定边县、靖边县督导检查安全生产和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在定边县...
靖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