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520的爱情说

达州晚报 2021-05-20 10:09 大字

□陈德琴

520,即公历5月20日。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将5月20日这天当成爱情节,在朋友圈晒鲜花、晒红包,秀恩爱,连微信红包限额都由平常的200元变为520元;大家不由自主将这天同西方情人节(2月14日)和中国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等同,热闹非凡,更有众多年轻人选择在这天登记结婚,据说有的地方的民政局门前还排起了长队。

5月20日为何如此闹热?有人说520谐音为“我爱你”。此谐音来自何种语言?答,来自粤语。我曾在广东务过工,对1—10的10个阿拉伯数字粤语发音谙熟于心,520的读音根本不是“我爱你”,连谐音都有点儿牵强。东西方情人节皆有来处,如西方情人节2月14日又叫圣瓦伦丁节,有动人的传说和深刻的寓意;中国情人节七月七日,又名七夕节,有牛郎和织女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作注脚;可520的“我爱你”来自于什么呢?它更多时候让我想到502胶水。

有问题找“度娘”,看看网民们怎么说。一查,果然有来历:520即网络情人节,是情侣们扎堆登记结婚、隆重举办婚宴的吉日。网传资料显示,520最早起源于1998年歌手范晓萱唱响的《数字恋爱》,歌词里数字520被喻成“我爱你”;2005年,音乐人吴玉龙的网络歌曲《网络情人》走红,又被歌迷把“我爱你”与“网络情人”紧密联系,520继而被广泛流传,受到信男善女们钟爱。2010年5月20日,数以万计网民自发组织,在论坛发帖、盖楼表白、发送数字情书等,掀起520系列活动。此后520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推崇,遂成为网络世界的第一个固定节日。

从流行时间看,这个节日很年轻;从参与对象看,基本是年轻人。如今时代开放开明,年轻人谈情说爱喜欢仪式感和浪漫形式,无可厚非,不过,这在父辈身上难以理解和接受。上世纪7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虽然对牛郎织女的故事耳熟能详,但都认为那是神话故事,与己无关,当然不会买鲜花或发红包表达爱意。用他们的话说,一束花的钱可买几天菜或交一个月电费了,何必浪费在一束好看不好吃的花上?至于发红包,天天相见,同锅舀食,发红包不就是左口袋进右口袋的事?至于爱情,如果有,大抵就在一粥一饭、洗衣浆衫里了。在那个“父母之合,媒妁之言”的时代,大多数人没爱情,吵吵闹闹、说说笑笑,凑合着过完一生;要表达爱情,实在是一件难为情的事,更别说离婚,简直是一件让人羞耻的事,这与现代年轻人注重婚姻质量和仪式感大不一样,足见社会发展的思想开放和精神文明进步跨出了多大步伐。

如今,人们物质生活充裕富足,有精力有时间追求精神生活,温馨的、浪漫的情人节,各种西式或中式结婚仪式,无不将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爱情尽情地表达和演绎。其实,不管520谐音是不是“我爱你”,都不重要,只要开心就好。但愿大家在5月20日这天,尽情表达“我爱你”,如此,人间定会变得更加温馨和可爱。

新闻推荐

在二十世纪初 忧虑被视为一种流行的“当季”情绪

1908年,乔治·林肯·沃尔顿坚称,忧虑是“时代的疾病”。他并不是指忧虑是那个时代最受瞩目的“疾病”,具有独特的文化能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