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更有特色 农民腰包更鼓 志丹县张渠便民服务中心多渠道拓宽农民收入

延安日报 2021-05-27 09:20 大字

?● 尚好前(右一)向相关人员咨询养殖技术

?●武仲军(右一)现场学习果树拉枝技术

通讯员 杨耀武 朱格 晋延龙 记者 王锋

如今,走进志丹县,通过养羊和养猪走上致富路的例子屡见不鲜。在张渠便民服务中心,就有这样一位“养殖能手”。他通过多年的学习实践,在尝到甜头后,从最初的养兔产业发展到现在的养羊产业,在此期间,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养殖致富梦。

在张渠便民服务中心,只要提起王渠村的尚好前,人们都称其为“养殖专家”。从2003年开始,尚好前便萌生了养殖致富的念头。他利用自家的空地,搭棚建舍,搞起了獭兔养殖。“兔子养殖生长快、繁殖多、周期短、耗料少,而且见效快。”熟知养兔特性的尚好前说起话来也硬朗了许多,“像前几年养兔子的话,市场很不错的,所以我还是挣了点钱,家里维修了房子,还给娃娃结婚、买房,这些全靠养兔子一路走过来的。”

十多年的獭兔养殖,为尚好前带来了近百万元的收入。尝到甜头后,尚好前便有了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除了獭兔外,他还尝试着养殖野猪,但由于技术不足、市场环境不利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自己养殖致富梦想破灭。但是尚好前并没有放弃,他下定决心要在养殖业上创造财富。2019年,尚好前投资5万多元建起了规模养羊场,为了能提高自己的养殖技术,尚好前通过网上学习、查找资料的方式,认真学习舍饲养羊的方法。目前,尚好前的养羊场已初具规模。

尚好前对养殖有自己的情结,“自始至终我对养殖业这一块情结是很重的,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养殖能解决肥料的问题,二是能给家里增加一点收入,三是能带动我们村上一部分人进行圈养。圈养比放养效果要好得多,一方面省人,另一方面省时间,而且效益比过去还要高得多。”

通过养殖致富的尚好前,他的故事在张渠便民服务中心迅速传开,这也让周边的村组和农户看到了发展养殖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纷纷行动起来,充分依托本村的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起特色种养殖业。前园子村村民武仲军就是一名养猪大户,常年在外务工的他,于2017年回村返乡创业,投资了8万元,发展起了苹果和养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武仲军按照“以沼促畜、以畜促果”的思路,大力推行“猪、沼、果”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创出了绿色、有机、循环、高效的果畜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目前,武仲军的苹果种植面积达30多亩,初挂果10亩,生猪存栏200多头,2020年养殖收入达90多万元。

“养猪确实还能挣钱了,去年的行情也好,原来欠人一些账,现在都还清了,现在房子也基本修好了。我对养猪产业还是很有信心的。”养殖户武仲军如是说。

要想富,产业发展是出路。武仲军的果畜一体化产业发展新模式,为前园子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树立了新标杆。为了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前园子村探索推出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新路径,在全力发展苹果产业的基础上,将养羊、养猪、养鸡等作为特色产业,千方百计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多渠道激活村集体经济收益。目前,全村共有果园2000多亩,养鸡户72户1000余只,养羊户3户40余只,养猪户2户700余头,养牛户2户20余头,2020年全村实现人均收入1.2万多元,村集体经济创收4万余元。

张渠便民服务中心前园子村党支部书记王三兴在介绍中说,通过能人带动,大户示范,集体经济引领,村上形成了“以畜促果、以短补长”的产业模式。目前,养殖业收入达到300多万元。

今年以来,张渠便民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30万亩山地苹果、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建设的产业发展目标,在全力抓好苹果产业的基础上,多元化布局产业增收项目,通过政策激励、大户带动、外引内联的方式,引导农民走出传统农业模式,积极探索发展一些“短平快”的特色种养业项目,形成了“一元主导、多元增收、果畜结合、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有力推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加码助力。

“截至目前,全中心已建成千头规模养猪场2个,百头养猪场4个,存栏3498头,同时计划新建千头养猪场6个,年可出栏生猪、仔猪1万头,实现收入3000万元。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目前发展舍饲养羊26户2385只,其中湖羊1100只,养梅花鹿110只,养牛120头,进一步激发群众依靠产业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为实现乡村振兴开好头、起好步。”张渠便民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马玉雄对未来中心的发展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用更加坚毅的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 延安市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延安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施工现场记者刘彦初夏的黄土高原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在延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一个个标杆项目正在...

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