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种小草莓 映红致富路 记者 彭琛

延安日报 2021-04-02 10:30 大字

刘进在采摘草莓

“我刚给县城里的好又多超市送了50箱草莓,你们过来尝尝,我家的草莓口感特别好。”3月30日,在甘泉县下寺湾镇闫家沟村,看到记者走进草莓大棚,村民刘进拿着刚摘的草莓热情地招呼着。

大棚里,还有不少慕名前来采摘的游客,大家边采摘边品尝,欢声笑语不断。“这里的草莓又大又鲜艳,吃起来很脆很甜,水分也很充足,很好吃。”游客王娜说。

“我的草莓大的一个有2两多,而且采摘价格只要30元一斤,很多人尝过后还会再来。”刘进对自己种植的草莓充满自信,他说只要天气晴朗遇到双休日,周边乡镇游客都会来这里采摘。

今年43岁的刘进以前种的是大棚蔬菜,由于多种原因,收入一直不高。他家的3个孩子都在上学,花费很大。2018年的6月份,他因为家事在杭州去了一趟,发现“采摘游”在一些大城市周边地区快速兴起,又想到甘泉大峡谷形成的旅游热潮,便萌生了回家把大棚蔬菜改种植为草莓的念头。

2019年,刘进不顾家人的反对,外出借了2万余元,把种植蔬菜的大棚改种为草莓,并及时更换了棚内设备。待一切都弄好之后,他从西安的大王镇购买苗子,一个棚里得栽1.1万株苗子。刚种植草莓时,他白天待在草莓大棚,并请相关农技专家到基地进行技术指导,晚上则抽空看专业种植书籍,对草莓品种、气候、土壤、产量及销售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还要对此进行防病虫害。“那段时间,人晒得很黑、又瘦了很多,很多朋友来这都认不出我了。”刘进笑着说起自己改行的辛苦。

记者在大棚里看到,一株株草莓植株生长旺盛,绿油油的一片,一颗颗硕大的草莓挂满了草莓藤,棚内春意盎然。

“我在草莓钢架大棚上覆盖了两层薄膜用以保温,让草莓能够在合适的温度进行生长,以提升出产量。”说起草莓种植技术,刘进滔滔不绝。他说,大棚内的草莓都是通过水肥一体化来栽种,在将草莓植株移栽进土壤之前,他们已经在泥土里掺入羊粪、油茶粕等有机肥提高肥力,并将水管埋进种植的土壤,后期施水施肥均通过水管直接输送进去,能让草莓根系直接吸收,以达到高效种植的目的。

“这里施的都是有机肥,种出的草莓环保又健康。”刘进说,他还在棚内养殖蜜蜂,增加授粉率,提高产量。

一次次地试验、摸索,不断调整、改进,2019年年底,刘进家的草莓上市了,可对于如何销售草莓,这个善于思考的庄稼汉有自己的想法。他试着把草莓的照片发到朋友圈,从拍照到修图,从视频拍摄到撰写文案,从果品拣选到包装设计,事无巨细,都是由刘进一手操作。刚开始朋友圈里关注他的好友寥寥无几,产品只能靠亲朋口口相传进行推广,但优质的草莓很快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他的微信已经有千余个好友了。他家的草莓经常在朋友圈里就订下了,慢慢地有超市也要预订。

刘进说,有今天的成就,亲友、家里都给了他莫大的帮助。所以,他要开始琢磨如何帮助其他和他一样曾经为生活奔波的兄弟姐妹们一起致富。

“刘进这人热情、真诚,只要在微信中询问经商的细活,他都认真地回答,而且还帮助销售。”下寺湾镇胡皮头村的贫困户李亮亮说。2020年年底,刘进通过朋友圈的推广,帮助李亮亮一次性销售土公鸡120只,价值1.5万多元。

“一个人富不算富,让更多人都致富,人这一生才活得有滋味。”谈及未来的打算,刘进满怀信心地说,“去年,我的大棚纯利润在4万元左右,使我再也不用为孩子们每个星期的生活费发愁了。下一步,我将把我种植草莓的技术传给外出务工的村民,让他们都回乡种草莓,将来我们进行草莓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品牌销售,叫响甘泉草莓品牌,让他们不用出门,在家门口打工就能赚到钱。”

新闻推荐

“带动式”扶贫开辟致富路 记者 樊小帅

李总金在修剪果树吃过早饭,李总金揣上果树剪,不紧不慢地踱进了自家的苹果地。寒风掠过,指头粗的果树枝不时摇曳着,李总金...

甘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