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一定要报效祖国”
名山区退役老军人陈琪友出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今年83岁的他,讲起自己的军旅生涯,泪水便控制不住。
“据我所知,和我一起参军的战友回来的,只剩我一个。”陈琪友说,他想借此次采访的机会,将那段故事讲给后人听。
上个世纪50年代,陈琪友和哥哥一起报名参军。哥哥在祖国的东北之外,为了守护新中国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而他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参加剿匪,守护革命先驱打下的江山。
陈琪友参军后,被分到通信连,成为一名无线电兵。在军旅生涯中,一部40多斤的电台,几乎与他寸步不离,甚至睡觉的时候也抱着。
“电台就是一支部队的耳朵和眼睛,不能出任何岔子。”陈琪友说,“我那时候的工作和你们记者差不多,收发电报也是搞宣传,搞通信。不过,环境不同了,冷不丁一发子弹就擦身而过。”
当时,作为无线电兵,他和部队基本都在甘孜一带剿匪。
“国民党残余部队跑到甘孜、阿坝去,鼓动当地部分势力,占村为王,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陈琪友说,当时解放一个村,组织就会安排民族学院的学生去村里当干部,相当于如今的驻村工作队,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减轻土匪对当地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一举动,得到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
然而,先进的思想、平等与正义却触犯了土匪的利益。
“土匪十分可恶,部队前脚走,后脚土匪就去抓我们的驻村队员,把他们绑在村里的柱子上,想活活饿死。”陈琪友讲到这里,拳头捏得紧紧的,“还好部队收到了当地群众的报信,回去把人救了下来。”
“有一次在经过一个村子时,看到一户人家的吊脚楼上晒了很多马草,这家的女主人正在院子里劳作。我们就上前去问,你家马草卖不卖啊。这家女主人看到我们的衣服后,一边摇头一边说自己听不懂。几天后,当地村子中的土匪被剿清,这位妇人看到是土匪的丈夫并未受伤,只是被绑了起来接受教育。她很是感激。我们要走的时候,她把家里的马草全部给部队送了过来。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谢谢你们,马草都给你们’。”陈琪友说,很多当地群众都是被反动派鼓动的,剿匪部队一来,他们知道共产党是为了帮助他们,很多当过土匪的群众都改过自新,拥护共产党。
据陈琪友回忆,收到马草后,部队给了这位女主人几个银元。这一举动更是让她感激不已。
剿匪过程留下了诸多难忘的故事。而与大部队走散那次,陈琪友与死神擦身而过。
陈琪友回忆,那天晚上无星无月,身上也没有照明,他不小心踩空,和背上的电台一起顺着山势往下滑。“我心想,完了。”陈琪友说。
还好,滑到半截,有一个突出的树干,他掉在了上面。
“非常怕,但是也觉得幸运。”陈琪友说,他怕自己的人生到此为止,幸运的是,树干足够牢固,能够承受他和电台的重量。慢慢平静后,陈琪友将背后的电台小心翼翼抱在怀里,这时,他才听到黢黑的悬崖下水流拍击石头的声音。
结合这一特点,以及自己迷路时的地形特点,陈琪友大致判断出了自己的方位。
那一夜,陈琪友身体传来一阵阵的困意,但是意识却十分清醒。也是第一次,他觉得夜那么漫长。
第二天天刚破晓,陈琪友扭动了一下僵直的脖子,借助晨光,他大致观察了一下地形,处于悬崖上的一棵歪脖树上。脚下是奔腾的金沙江,树干上方有一段临崖小路。
他慢慢地活动着手,轻轻转动着脚腕。当晨光照亮大地时,他将电台小心翼翼背在背上,抓着悬崖上枯黄的草,小心翼翼地朝悬崖上方的小路爬去。
还好,一切顺利。当天上午,陈琪友顺利与大部队会合。他与电台皆无恙。
陈琪友说,当地有藏民看到电台会作揖。他很好奇,就去问。
“在他们看来,电台是活菩萨,打敌人的时候,一发电报,援军就来了。”陈琪友说,电台是他的命,也是他的使命。
说完这些故事,陈琪友眼眶湿润。满是沟壑的脸上挂满晶莹的泪水。
“我想给子孙后辈说,生为中国人,要报效祖国。”陈琪友一边流泪一边说,“一定要报效祖国!”
本报记者胡月
新闻推荐
5月10日,名山区万古镇人大主席团组织横山村人大代表小组,在渡槽下的人大代表活动室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代表小组活动...
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名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