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看今朝

咸阳日报 2021-05-06 08:25 大字

张淑贤

我1978年出生在永寿县郭村乡马究西沟村,一个依沟而建的小村庄。由于家里穷,父亲做了上门女婿,后来我们便随父亲回到了他的村子。我对童年的记忆停留在西沟村这块黄土地上。

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西沟村是由杂姓人家组合而成。人们居住的是窑洞,总共有两排,一排窑洞由北向南,一共有十二家。另一排则在这排窑洞下面,总共三家人。还有一个安着碾子的窑洞,它是没有所谓的窑间子的,整个敞开,谁家想碾玉米糁,只要套上驴,碾子就慢悠悠地转起来,后面再跟一个人不停地扫着,害怕玉米粒掉到地上。当然,这个碾子除了为全村人尽心尽力地工作,还是我们小朋友的乐园,我们常常在碾盘上抓捞(就是小石头块)。玩得好了,大家喜笑颜开,约定下次玩的时间;玩得翻脸了,就会骂骂咧咧地四散开。

那时的村子里吃水是一大困难,人们总是要去沟底担水。所谓的泉水,也不过是从山的缝隙里流下的一股细流,人们在下游挖一个大坑,把水堵在坑里面,夏天上面会有蜻蜓翩翩起舞,有小虫子尽情嬉戏。冬天就会结冰,人们用工具砸碎冰层,在冰窟窿里舀水,然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再从沟底担回家,真的是滴水贵如油。洗衣服只能在村中央的涝池凑合,涝池里的水是雨水汇集而来的,涝池的水不仅仅是洗衣服的,还要供牛饮水,牛边喝水边撒尿的景象司空见惯。洗过的衣服,总会有些泥腥味,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大家也只能凑合着穿。

秋播夏收是令人最头疼的事。秋天播种,有牛的人家,平地可以用牛犁地耕种,没有牛的人家,大人在犁铧处绑上粗绳,在前面使劲拉,小孩则按着犁扶手,靠人力耕地。半坡上的地只有用镢头慢慢地挖,一挖就是好几天。夏天收麦子就更是紧张了。夏天雨水比较多,弄不好麦子就出芽子了,所以人们跟老天爷赛跑,抢收麦子。那时候学校是要放忙假的,收麦的日子里,大人带上小孩子,一人一把镰刀,我还记得我家收麦子,爸爸是第一镰,妈妈是第二镰,我是第三镰,弟弟是最后。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来,苦涩的日子难以言说的心情。

如今,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到西沟村,再也不会看到窑洞了,人们都住上了砖瓦房或者平房。西沟村家家院子里都有自来水,有的甚至引进厨房。院子里都铺上了砖头,下雨天泥泞得不能再走的小路销声匿迹了,成了柏油马路。家家户户的油漆大红门,一排排,整整齐齐。每家每户都有洗澡间、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人们摆脱了穷根,真正富起来了呀。我十八岁以前才去过县城一趟,还是到监军小学,也就是今天的逸夫小学参加数学竞赛。如今的孩子直接住进县城,穿着整齐的校服上学。

如今秋播夏种都用不到牛了,沟里的地都退耕还林了,原上的地平坦,有播种机,把化肥撒进地里,播种机带种子一遍种完,人只是站在旁边观望,一天的时间秋播结束。夏收也没有那么麻烦,收割机开到地头,一亩地一会儿就被整得服服帖帖,收的粮食直接就拉到粮站卖了,有些人还留几袋自己吃,有些人干脆卖完,吃买的面。吃高粱面、玉米面的日子被岁月珍藏。

村子里的超市也开了起来,吃的喝的应有尽有,什么笨笨狗、火腿肠、辣条......我们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的瓜子、花生,他们平常都能吃到。我们过年才能吃到的猪肉,他们平时不光能吃到猪肉,还能吃到鸡肉、鱼肉、牛肉。我们整个童年都没吃过的水果,比如火龙果,我们整个童年都没吃过的蔬菜,比如莲菜、西蓝花,他们都会吃到。

扶贫政策普及到西沟村,舅舅家也是扶贫对象,在党的政策的沐浴下,在乡领导、村干部的鼓励下,舅舅买了一群羊,他精心地照顾着他的羊群。去年,舅舅还被评为优秀脱贫户,县上奖励了五千元,舅舅的事迹被广泛宣传。更令人欣喜的是,舅舅的两个孙子在逸夫小学上学,不但有营养餐,每学期还有250元的补助金,最近学校实行的课后延时服务,贫困户子女又是免费的。“党的政策真是好哇!”舅舅经常感叹。吃苦太多的舅舅,他的童年比我更不幸,如今面对这么好的政策,怎能不感慨良多。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西沟村的变化只是党的光辉普照下的一角。(B)(9)

新闻推荐

陕西一季度破获电信诈骗案1794起

本报讯(记者石喻涵实习生王雯静)4月12日记者从陕西省公安厅获悉,今年1至3月,全省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794起,...

永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寿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