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周刊与关切的询问

咸阳日报 2021-06-16 08:59 大字

本报记者 王永杰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兴起,传统纸媒的影响力断崖式的下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很多时候,总有一分执着的守候叫人感动。

6月9日,本应是周刊正常出刊的日子,但因故顺延出版。本以为不会有人关注,也不会有人在意在乎。孰料,当天,七十多岁的全国优秀教师呼秀珍就在微信上询问,每周三早上,周刊都按时送到,下午,她就会把报纸送到班级,让孩子们看到,为何这一天没有?她去问学校门卫,也是说没有。我说明了顺延出版的情况,她说理解,同时解释说:我是最认真的一个,因此才问。我回复:明白的,呼老师,因为重视,所以在乎。

呼秀珍老师从周刊创刊以来,每年都动员学生订阅教育周刊,每年也都非常认真负责地把每一期的报纸按时分发给班上的孩子们,令周刊的采编们十分感动,这也许是她认真负责的一个侧面印证。

另一个打来电话询问为何没有看到周刊的,是渭城区塔尔破学校的校长张宽斌。他也是周刊的一个老朋友,一直重视周刊的运用,也关注周刊的每一期内容,不断思考教育。听我解释了原因后,他说:其他的报纸,来不来,来迟来早,还真的不是很在意,但是对周刊,这十多年来,养成了习惯,就像抽烟的人,到了那个时候,就想起来要看看,见不到,就想问问原因。

两个教育人,为一期报纸的延期出版,同时打来电话询问,在新媒体风起云涌,纸媒几乎已经不大引人关注的情况下,多少还是有点出乎意外,却也令人心中一热。为了这样的读者,为了这样的守候,我们应该更加地努力并且不负他们的关切。(E)③

新闻推荐

300名环卫工收到端午节礼物

本报讯(记者王祝遥)6月11日,秦都区渭滨街道办事处为辖区300名一线环卫工人发放粽子、绿豆糕,并送上了节日的祝福。此举是为了...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