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的印记 ■马孟廉

西北信息报 2021-06-04 09:44 大字

儿时的记忆,犹如深蓝色的夜幕上悬挂的璀璨的圆月,那么明亮,那么清晰,令人无法忘怀。

那时,我们上了学的孩子,最喜欢去学校,没上学的孩子,也总是闹着要去学校。那时,学校就是孩子的乐园。

上学背的书包,是母亲绣的花书包。书包里,也就两本书,半片玉米面馍馍。

学校是一座土房子,院子没有围墙,一边连着村落人家,一边连着田地荒坡。

碧草连天的日子,散在草丛里大大小小的花,有的能叫出名字,有的叫不出名字,我们统称为花儿。红色的、白色的、蓝色的花儿点缀着校园,淡淡的花香熏浴着校园。燕子,麻雀,铜铃鸟儿,喜鹊,也很调皮,一点也不遵守老师宣布的纪律:上课不许嘀嘀喳喳吵闹,不许说话。它们时常凑热闹似的,栖在学校院边的杏树杨柳树梢,嘁嘁喳喳地叫,老师讲着课,我们静静地专心地听着,可它们好像是挑战老师的权威似的,喜鹊喳喳喳,喳喳喳——,一群麻雀嘀哩嘛啦,我们感觉很吵。它们唱的什么,说的什么,它们一定清楚明白。老师拿它们没辙。它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吵就吵。

课间或中午,我们在院子玩得正高兴时,偶尔,荒坡草丛里也有一条小蛇窜进学校院子里,胆小的学生躲在后面,胆子大点儿的,站在前面,用一根长棍拨挑着小蛇。

“老师来了——”,一个一个报信儿,就都拼命地挤进教室里,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个个都是一副乖巧学生的样儿。

老师大喊一声:“蛇都敢玩儿?咹——,打死小蛇,大蛇来为孩子报仇,从脚上一直缠到头上,想不想活了?咹——?谁再以后耍蛇打蛇,小心着!”

教室里静得像一口幽深的老井。教室外院子里的小蛇乘机逃之夭夭。

一个老师,一个教室,就是一所学校,一到五年级,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语文全校语文,上算术全校算术。给高年级上课,低年级听,低年级的语文算术作业,高年级悄悄地一辅导,也就很快完成了。

小学四五年级,也还是两门课程:语文、算术。偶尔上一堂政治课,老师拿来一张报纸念念听听。有时就背一段毛主席语录。

语文课,几个生字认会写会,课文背会了,就算过了关。

中午吃过饭,学生就早早地来到学校,写毛笔字。我们叫写大楷。大楷本是自己订的,一张白纸6分钱,3张白纸就订一个厚厚的大楷本。有的研墨写,家境困难的,就铲点锅底下的锅墨,倒点水和制成墨,写大楷。老师写一张16K毛笔字,就是字贴,我们叫引格。引格放在大楷的一页纸下面,用毛笔在上面描摹,描摹好大字,空白处也要充分利用,用小字毛笔写上生字,叫做大楷套小楷。

老师出个作文题,就一手搔头,一手握笔托腮,苦思冥想,想不出来时,就在教室糊墙的报纸上找好句子,有时找一句,有时找一段,抄在本子上,你编一句,我编一句,凑够一页交上去,就算一篇作文完成了。

那时,还没有家庭作业这个词。

回到家里,就是玩耍。滚铁环,捉迷藏,踢毽子,拍皮球,追逐打闹,胡吼乱叫,吵闹声能把村庄掀翻。

寒暑假里,就该学劳动本领了。

儿子娃不吃十年闲饭。不知是受到母亲这句弦外之音的启发,还是家庭环境的习染,我刚满十岁的那年寒假,果真就开始劳动了。

“割柴走——”“走——”

“我去哩。”

“我去哩。”

我们一般大的几个儿子娃,一呼百应。

真真让自己的孩子拿上刀刀仗仗,到野外去,父亲不许,母亲愁怅:“要是把手割了咋哩?不去不去!”

我们都铁了心,都要试一试,不学咋能会?

父亲站在我面前,拿起镰刀,示范。走坡屲的路上,怎样拿好镰刀才不伤人,又转过身,干脆在庄畔的地埂上示范,怎样捉镰刀,怎样抓蒿柴……

有放心不下的大人,干脆当了领队。领着一群孩子去荒坡山林畔割蒿柴。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学会了割蒿柴,再学着挖硬柴。挖硬柴就是拿着镢头在山坡上挖些荆棘灌木,背回来,摞起来,风吹日晒干了,烧饭。

“蚂蚂猢儿拉倒泰山”,母亲夸耀说。一个寒假,院子里竟然堆起两个小柴摞儿来。我们同伙儿走在一块儿,比的是谁割的柴摞儿大,谁挖的硬柴多。

暑假里,更有趣了。

早饭后,一个布袋,装一块干馍。头上戴一顶大人戴烂了的草帽,要么,干脆光着头,热了,拔一把青草,折些嫩树枝条,编一个草帽圈带在头上。肩扛一把镢头,手提一个鋬笼,挖药。

星星一样散在深山梁岭沟沟汊汊的柴胡、黄芩、秦艽、沙参、紫菀、前胡、独活、升麻、淫羊藿、许断、白药子,足够我们采挖,我们见到啥药都釆挖,胡乱放在筐里,回到家里再归类整理。

大人们背着火一样的太阳,在麦田地里收割,我们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也同样背着太阳,睁大着眼睛,爬山穿谷,地毯式搜查着每一个角落,采挖药材。渴了,折一根麦草棍,就是一根吸管,趴在小溪旁饱饮一气,起身掏出布袋的干馍,狼吞虎咽吃饱了,又开始寻寻觅觅。没有人提出比赛,暗地里却在比拼,比谁挖的药材多。

密草丛里,猛然间跳出一只癞蛤蟆,吓得心儿突突狂跳,怪声乱叫是常有的事;说说笑笑走得正疾,却同一条菜黄蛇狭路相逢,退后两步,跪了下去,叩一个响头,大仙!您请先行。

头抬起时,蛇早已遁入草丛。

惊魂还没定下来,还在蹑手蹑脚,睁大眼睛看着脚下的路。

“嗖——”草丛里又蹿出一只兔子。猝不及防,又是心惊肉颤。好在大家知道,兔子性善,并不伤人,一场虚惊过后,大伙儿又笑了。

“狼——”后面的叫一声。大家齐刷刷掉转身,却没见到狼的影儿。吆喝的人笑了,大伙儿都笑了。才明白过来,上了当。

吆喝着,说笑着,刚才的惊恐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兔子、蛇、野狐、鹿,见得次数多了,胆子大了,也就不怕了。

大人们也教一些见了狼如何应对的方法。大人常说:“当面的野狐背后的狼。”野狐见了人,当面飞一样逃跑,躲过人,就歇息不跑了。狼,见了人,当面四平八稳,一副稳如泰山,不把人放在眼里的狂傲,可是躲过人面,一囗气飞跑很远很远。

大人们说,见了狼,就站在一起,手里的镢头拃起来,大声吼喊,狼就胆缩了,跑了。

从十岁上小学二年级开始,星期日暑假里采药,一直采到高中毕业,还真没有见过狼。

我们一个暑假采挖的草药,晒干包装好,父亲拿到恭门镇,交给收购站,那时,一斤晒干的柴胡一角二分,秦艽一角六分,最贵的升麻,晒干刮去毛根,在火上烧焦后,也只卖二角四分。可我们天天坚持不懈,一个假期,也能给家里创造二三十元的收益。

开学了,一本语文书一角九分,一本算术一角七分,一包蓝墨水精二分,卖几张白纸,订几个本子。花一块多钱,书本和学习用具就备齐了。

我们挖药卖的钱,购置了学习用品后,父亲买一二斤桃子,一个西瓜,背回来全家享用,再花一角钱买10颗水果糖交给我,就算是给我劳动的最大奖赏了。剩余的钱,全部充公,贡献给了家庭。

我的家在农村,住的是土房子,睡的土火炕,出了门就是土院子,土围墙。我们的劳动,几乎都沾着土。

我是农民的儿子,自幼儿泡在泥土里。土的基因已渗透到血液里,骨头里,脊髓里。

后来,我虽然不再作务土地,但对土地对劳动仍然情有独钟。

春雨过后,看见牛儿拉着犁铧,翻开湿漉漉的土花,一粒粒种子钻进土壤,心里就油然而生惬意,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尽管赶着牛儿耕耘的人,身上沾满了泥土,可我却觉得他们是那样可爱可亲的人。

夏日,麦浪滚滚,看见一个个农家人,屈成一张弓,在麦田里收割,我觉得身影是那样可敬。就连烈火般的阳光赐予他们身上的汗腥,也是那样芳芬。

金秋,高梁红了,谷穗沉了,玉米露出了金灿灿的牙齿,葡萄甜了,核桃香了,农人们笑脸盈盈,在收获劳动的恩赐,尽管雨淋湿了衣衫,泥土染遍全身,我仍感到他们是最幸福的人,也是最美的人。

在城市里,我看到,那些风雨中,夜色里,为城市美容洗澡的人,是最美的人;那些在脚手架上筑高楼的人,在炼钢炉旁,在车床旁,在电脑上,在高铁高速公路上忙碌的人,是最美的人,尽管他们有的人蓬头垢面,衣服并不鲜艳,可他们是平凡而伟大的人,是普通而高尚的人。

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需要的就是不畏劳苦,扎扎实实奋斗的人。而不畏劳苦,尊重劳动的思想基因,要从自幼儿铸造。

新闻推荐

一辆战国马车 “复活”分几步 ?

马家塬西戎墓葬出土的一辆战国马车的复原效果图新华社发(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车厢呈方形,两边辅以两个巨...

张家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张家川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