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物】陇上名医的 艺术“妙方”
马天彩
裴慎(1917-1989),字慎之,甘肃武山县洛门镇裴家村人。裴慎一生致力于教育和中医药研究,医德医术誉满陇上。同时,他在诗、书、画方面的造诣也颇为不凡。
裴慎少年时代就喜好写诗,他的诗大多是托物言志之作,从治病心得、生活杂录、山河纪游中激发灵感。他的诗作内容深入浅出,托物寓意,充满哲理,有“心病妙方”之誉。
裴慎的诗如其人,他曾借竹寓志曰:“莫笑扶疏三两枝,应从挺拔见高风”“任尔西风吹,折腰难上难”。
感悟生死,裴慎有自己透彻的认识。他写下“应信南柯非梦境,须知车流不载愁。撒手此生无遗憾,人间逃出老黄牛”“薄技未能穿橘井,遗躯甘愿献医林”等超脱豁达的诗作,成为人们喜爱和流传的佳句。
除了写诗,裴慎的书画造诣也很深。青年时代的裴慎在重庆结识了刘海粟,拜其为师,研习人物山水、花鸟虫草的美术创作技法。
其间,在刘海粟的推荐下,裴慎常去重庆艺专旁听。当时,重庆艺专名师荟萃,包括吕凤子、潘天寿、林风眠、陈之佛、傅抱石、李可染、丰子恺等。裴慎白天认真听讲,课余登门求教,学识、画艺蒸蒸日上。他笔下的花鸟画既博采了众师的画风,又加入自己意趣高远的神韵,看似信笔拈来,却在构图立意上有独到之处,随意之间显高雅,平常之间见不凡。特别是隐喻、诗情、哲理、象征等手法的融入,使他的画以灵动、鲜活、高逸、精致见长。所以,裴慎的花鸟画很快就引起大家的关注。
《喜鹊登枝》是裴慎于1978年创作的作品。画面上一枝红梅、几根翠竹,老枝苍劲斑驳,小枝朝气蓬勃,繁花疏影,清幽冷艳。枝头立一翘尾喜鹊,张嘴亮喉高歌。扑面而来的是喜庆、祥和、催人奋进的气势。
《修竹菊香》画的是月光下的竹、菊,淡淡的云雾和神秘的阴影笼罩着翠竹和金菊,疏朗挺秀,朦朦胧胧,观之使人心灵仿佛也得到了净化。
《兰石图》《葫芦图》《丝瓜图》等,也都笔墨简洁,点染自如,再加上寓意深刻的配诗,是作者心声的表露。
在美术创作中,裴慎特别钟情和擅长画竹,他喜欢修竹的风骨。
裴慎画竹,不仅画出了竹之形,而且画出了竹之韵、竹之魂。裴慎画竹一生,竹画超千幅,毛竹、苦竹、斑竹、刺竹、田竹、雨竹、风竹、霜竹、雪竹、旗杆竹……他笔下的老竹苍劲,新枝蓬勃。
他在总结画竹技巧时说:画竹必须“眼中有竹,胸中有竹,手中有竹”“意境为先,贵在含蓄,不断创新”,强调画竹一定要“心正笔正,心无杂念,为竹传情,为竹代言”。要将诗书画融为一体,才能收到“相得益彰,脱尽时习”的艺术效果。
裴慎一贯主张“以写为法,以骨为盾”。他的作品以水墨居多,虽然不着色,但通过浓、淡、焦、宿多种墨色并用,气韵十分生动。
裴慎每到一地,都会遍访竹园,在茂林修竹下,和友人赋诗作画。裴慎的画作是用心灵来创作的,虽然作品没有选择大题材,但是经过他的提炼和净化,表现出的是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美学品位。
好画好诗还要配上好字,裴慎的书法造诣并不逊于他的绘画和诗文。
裴慎早在孩提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临帖,他先研习颜柳的楷书,后又醉心于二王的行书。随后又临摹张旭、怀素的草书。几经转学,自成一格。裴慎的书法注重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更可贵的是他将书法的技巧灵活自如地运用到自己的处方上、诗画中。裴慎晚年的书法作品多以行书为主,笔势回旋跌宕,结体奇崛多变,风格苍劲老辣,欣赏裴慎书法,是一种艺术享受。
裴慎一生留下的诗书画作品很多,仅散见于亲朋好友及民间的画作就有上千幅,已精选120幅结集出版;留诗作2000余首,散文100余篇,约40多万字,已结集出版的有《风雨集》《嘤鸣集》《纪游集》《题画诗》等。
新闻推荐
将为企服务落到实处做到企业家心坎上 惠民经济开发区深化为企服务持续提升作风建设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郭刚通讯员谷红红李峰报道)“我们对园区企业用工环境、职工待遇和生活条件都很满意。接下来,我们会...
武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