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绿千里陇原 播种幸福生活

甘肃日报 2021-03-18 05:46 大字

永昌县水源镇农民在大棚育苗。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张丽君

清水县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植树造林。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 勇

静宁县铁荣特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员工正在投喂梅花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宇鲲

卓尼农民紧抓农时进行春耕。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梁红芳

“土专家”刘春林介绍香菇种植情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 多

养殖户田学玲。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编者按:春来了。从嘉峪关关城到成纪古地,从白龙江畔到河西走廊,绿意悄悄地在陇原大地蔓延开来。陇原人忙起来了。春耕、施肥、种树、务棚、养鹿,东西南北的田野到处是热闹的生产场景。本报派出多路记者,记录“十四五”开局之年陇原大地春天里的辛勤劳作,凝聚富民兴陇的奋进力量。

春耕 春潮涌动“绿洲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三月春光暖,春耕备耕忙。在永昌县清河地区,一年一度的春耕生产拉开帷幕,农资销售点、蔬菜大棚里、田野上,到处春潮涌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

永昌县清河地区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土壤肥沃,是多种农作物的优生区,素有“戈壁滩上的绿洲源”之称。由于海拔相对较低,清河地区是当地春风最早光顾的地方,也是最早开始春种的地方。

近日,在水源镇供销合作社门前,一辆辆卡车正在排队装载化肥。

“我需要尿素90吨。”“我需要二铵35吨。”“今年化肥价格怎么样?”……供销社主任朱玉年的手机微信群里,接连收到村民们的化肥订单和咨询信息。朱玉年一一回复,并组织工人按需求备货,及时送达村民指定的地点。

“开春以来,我们及早储备春耕物资。为保障农资供应通畅,镇里组织农资经销商创新供货方式,公开联系电话、所售农资品类等信息,农户通过网络、电话预约购买,经销商以分次分批配送等方式购销农资,比过去方便快捷了许多。”朱玉年说。

农事东畴堪播植,勤民方不愧为春。在甘肃德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育苗基地,迷彩色的大棚、现代化的设施引人注目。先进的育苗机器把基肥均匀覆盖在浮盘上后,点播器很快将种子播在穴盘里。受雇于企业的村民忙着扒土、倒种、摆盘,有条不紊地忙着手中的活计。

随着集约化大规模作业,近年来在“绿洲源”上,以德源公司等为龙头的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它们不断完善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服务和带动小农户能力,为乡村振兴添动力,为村民富裕加红利。

距离德源公司不到5公里的朱王堡镇陈仓村,绵延近千米的一座座大棚整齐排列。这里是甘肃华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依托朱王堡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于2019年建成的集蔬菜育苗、错峰种植、水肥一体化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棚外春寒料峭,棚内春意融融。走进大棚,一株株娃娃菜幼苗已破土而出,绿意盎然。

正在侍弄幼苗的赵金玉告诉记者:“我家20亩地都流转给了华宇公司,每年流转费用2万元。我和丈夫在这里打工,每月有近万元的工资,加上村里光伏发电项目每年10万元的分红,收入好着哩。”

“我们流转了1.8万亩土地,主要种植娃娃菜、红笋、西兰花、松花等蔬菜。公司以‘基地+农户+公司+市场’的模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面技术指导,大幅提高了蔬菜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华宇公司总经理李斌介绍,今年公司共经营育苗拱棚39座,目前已经完成18座棚的育苗计划。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走出大棚,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泥土味儿。广袤的田野上,机声轰鸣,犁铧闪亮,泥浪翻滚,庄户人正忙着春种。

据了解,今年朱王堡镇预计春播面积14.2万亩,水源镇落实春播面积12.68万亩。目前,两镇春种工作已有序展开。

水源镇副镇长刘开锦说:“我们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动能、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确保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绿洲源”上,春来了,希望也来了。

种树 春回大地绿意浓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春光明媚,草长莺飞。驱车从武山县城出发,沿着310国道一路向西北,不知不觉间,眼前绿意渐浓,空气也变得清新起来。

大约行驶半个多小时,便来到310国道鸳鸯镇沿线。如火如荼的植绿景象,让人不禁感叹“春回大地绿意浓”。

“你算是来巧了,每年3月都是全县春季植树造林的高潮期。”武山县林业和草原局勘察设计队队长康茂金向记者介绍,今年武山县计划造林7.83万亩,绿化道路200公里,绿化美化村庄100个,眼前这些整好的土地和完成浇灌的绿化区域都是这些天的“战绩”。

“今年春季比较干旱,保证去年秋季新造林的长势和今年新栽花草树木的成活率是造林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康茂金说,正月十五以后,全县各个乡镇路段的造林工程队就陆续开始整地,浇灌栽植区域,抢抓时间节点,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

在武山县,整理土地和浇灌绿化区域工作,不仅仅局限在国道沿线绿化,还包括荒山荒坡荒沟和村庄周边的绿化。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县已浇灌8万多亩新造林,完成渭河南北两岸浅山区,洛门镇下康村、牡丹坪,城关镇清池村,山丹镇贺店村,鸳鸯镇颉门村等区域1.2万亩的造林整地,新修项目区道路7公里,蓄水池20个。

武山县林业生态建设进展何以如此迅速?原来,一直以来,武山县都以城市绿化为中心、道路绿化为框架、荒山绿化为屏障、村庄绿化为重点,整体推进,大规模、大范围、大力度开展造林绿化和果树建园,致力于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武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展林业生态建设最重要的就是造福群众。”武山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白忠义说,武山县坚持把大规模国土绿化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扎实推进荒山绿化、美丽乡村绿化、城区增绿添景、富民产业发展“四大工程”,统筹推进半干旱半湿润渭河川道区、北部半干旱黄土沟壑区、南部半湿润黄土沟梁区、南部湿润土石山区“四大区块”,着力构建全域绿化新格局。

“我们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请专业造林工程队从事绿化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求中标企业包种、包管、包成活,3年后成活率达到85%以上才结算项目款。”白忠义说,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林业生态建设的效率,各乡镇路段的绿化区域还配有专门的护林员进行看管。

今年52岁的桦林镇兰沟村村民刘喜啄,是310国道桦林段的护林员。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忙着给新种的绿化树浇水。一根十几米长的水管,在她手中不停挪动着,以确保每一棵树苗都能痛快“畅饮”。

“从最初的整地栽种,到现在的管护,这些树苗就像自己家的娃娃一样,生怕哪棵没有浇足水,照看好。”刘喜啄笑着说,刚栽种上的树苗最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死掉,所以一刻也不能松懈。

边走边看边听,记者了解到,在武山县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还有一套独具特色的绿色行动体系:即成立林业生态建设指挥部,推行县四大组织包抓乡镇林业生态建设工作责任制;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中央财政补贴造林等项目,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形成了南北高山区成片、中部及浅山区成带的绿化框架;此外,集中组织林业技术人员,深入造林一线,实行跟班作业,把各项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落实到每个环节。

继续前行,来到位于武山县与陇西县接壤处的鸭儿峡荒山造林点。在绵延2万多亩的荒山上,栽种着樟子松、侧柏、刺槐、山杏等440多万株苗木。

“在这样的荒山上植绿造林,最难的不是苗木栽种,而是引水灌溉。”正在查看苗木长势的森源苗木绿化有限公司员工林双喜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成活率,他们组织20多人,分为5个小组每天按时按点从山下抽水到山上进行浇灌。

“因为苗木矮小,再加上栽种周期短,现在这里的绿化效果还没有完全展现。”康茂金笑着说,“等这些树苗全部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之后,颜值与品质并存,想想都漂亮!”

养鹿 能人领上致富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宇鲲

三月的静宁,乍暖还寒。走进静宁县八里镇小山村,一提起“养鹿人”李铁荣,村民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李铁荣是静宁县铁荣特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7年前,他从21只种鹿起家,用心打拼,如今梅花鹿数量已增长到100多只,不仅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带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蹚出了一条致富路。

“春天来了,正是梅花鹿脱毛的季节,再过半个多月,鹿身上的新毛就长出来了,红色的斑毛布满全身,心疼滴很!”见到李铁荣时,他正在给梅花鹿喂青草,还不时给它们顺顺毛。

“梅花鹿野性强,胆小,脾气暴躁,主要靠喂养的时候接近它、驯服它。”养鹿的这7年间,李铁荣慢慢地熟悉了鹿的品性。

李铁荣今年47岁,从16岁起便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先后在工地搬砖、推水泥,开翻斗车、铲车,后来跟着父辈们在家养牛,也没赚到多少钱。201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饲养梅花鹿的相关技术和知识,后经多方了解,萌生了饲养梅花鹿的想法。

“梅花鹿喜欢寒性气候,越是寒冷的季节,它就越活跃。”地处六盘山下的静宁县,年平均气温7.1℃,适合梅花鹿养殖。2014年,李铁荣从东北梅花鹿养殖基地考察回来后,购进了21只种鹿。

从建圈舍、分栏养殖,到给梅花鹿喂料、清理养殖场……在不断摸索中,李铁荣总结出一套梅花鹿养殖经,养殖效益逐年提升。

2015年,静宁县铁荣特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成为静宁县唯一规模化梅花鹿养殖合作社。

“每天早上喂完玉米面和豆粕、麦麸混合制成的主饲料后,还要搭配着喂草料。”饲养员何翻翻来养殖场已经两年了,如今每年能领到3万元的工资。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场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手不够、饲草种植面积小等种种困难。

“当时,离小山村不远处的剡白村村集体经济‘零’收入,镇里充分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以资源变资产方式入股到合作社,在剡白村修建一处养殖小区。”八里镇党委书记张录牛介绍,养殖场与剡白村15户贫困户签订订单农业协议,带动有饲草种植意愿的贫困户参与饲草种植、加工,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保底收购,不仅有效解决了剡白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的问题,而且解了合作社运营中饲草供应短缺之急。

“有钱大家一起赚。”李铁荣手里的一份分红名单显示:2018年底,小山村、剡白村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分红1000元。

2019年以来,合作社持续发力,吸纳小山、高城寨、剡白3村共8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合作社社员,签订配股协议,承接配股资金83万元,贫困户按期分红。同时,订单收购贫困户种植饲草,户均收益1200元,梅花鹿养殖成为周边群众致富的新产业和新希望。

“每年稳定分红,合作社按时收购种植的草料,让我们家除了种田之外还能多一份收入。”说起合作社,小山村六社的姚同玲难掩喜悦。

2019年,李铁荣前往北京,完成了静宁县铁荣特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铁荣鹿业”的商标注册。

“梅花鹿全身都是宝,目前主要是卖鹿茸和鹿血。”李铁荣说,一只成年鹿每年收割两次鹿茸,能产四五斤鹿茸,去年收割的鹿茸和鹿血泡制成药酒,通过实体店、网络等销售到省内及全国各地。

“圈里现有60多只母鹿,每只母鹿每年能产一只幼鹿,一只两三个月大的幼鹿能卖六七千元。”李铁荣盘算着自己的家底,每到秋冬季节,庆阳、宁夏固原等地的梅花鹿养殖户上门来买幼鹿。

目前,位于剡白村和小山村的2处养殖场,总占地面积10亩,梅花鹿存栏量100余只,年生产鹿茸80公斤,收入最高可达90万元以上。

“一家一户分散养殖,农民单打独斗太盲目,常出现会养不会深加工,想加工没有生产线,销售没有渠道保证,把握不了市场,形成不了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恰好解决了这一瓶颈,后续在科学有效的管理下应该能推动农村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这也为乡村振兴储备强大动能。”八里镇镇党委书记张录牛说。

如今,八里镇正在谋划着指导合作社流转闲置土地100亩,建设饲草种植基地1处,带动安置劳动力就近就业,扩大饲草养殖种植面积,带领更多群众参与进来。

施肥 有机肥料成“新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锦涛 通讯员 梁红芳

春种一斗籽,秋收万担粮。当前,卓尼县部分乡镇进入春耕生产的大忙季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五无甘南”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当地以往春耕春播中大把撒施化肥的“旧模式”不见了,农家肥、有机肥成为群众“新宠”,绿色种植在广袤的田野上蔚然成风。

在卓尼县藏巴哇镇,冬播农作物已开始返青,一片片青绿的秧苗生机勃勃。一路走来,随处可见群众忙碌的身影,耕地、播种、施肥、揭膜……一幅“春忙备耕图”在乡村田野间徐徐展开。

“把苗子的间隔再放大一点儿。”正在给当归苗放线的村民汪志毅对不远处忙碌的妻子喊道。接着,他回头对记者略带歉意地笑着说:“种药材是个精细活,撒肥料、选苗子、下苗子,一样都马虎不得。”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放眼望去,藏巴哇镇黝黑的土地上,一袋袋翠绿的“有机肥”分外显眼。“县里从去年开始在每个乡镇试点施用有机肥,经过一年多的成效观察和宣传,今年群众普遍开始施用有机肥。”藏巴哇镇负责人说。

藏巴哇是卓尼县有名的药材种植大镇,地理环境优越,土壤肥沃,药材产量高、收入好。然而,由于常年使用化学农药化肥,近年来土壤结构改变,药材质量大不如从前。为此,卓尼县积极探索科学助农,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推广农业机械化、农业良种良法试验示范。另外,大力倡导化学农药化肥不进县行动,推广使用有机肥,有效改良土壤,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为确保春耕不误农时,我们早早就着手统筹有机肥、地膜等农资,特别是强化有机肥的市场监管。同时,技术人员每天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合理施用有机肥,杜绝化肥和化学农药流入。”卓尼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连日来,纳浪镇政府旁边的供销社门前,运送有机肥的农用车络绎不绝。

“去年我家用36袋有机肥种了青稞、麦子、油籽,发现与往年用化肥的收成差不多,但地的肥力提高了。今年我又买了50袋有机肥,准备种药材,希望有个好收成……”在纳浪镇若龙村有机肥发放现场,村民赵玉红说。

坐上赵玉红的拖拉机来到田里,只见村民们三五成群,或卸肥料,或铺地膜,或撒种子,忙得热火朝天。

村民马全神女正在盖地膜。她熟练地用铁锹铲起土来,快速而轻巧地压住地膜两边,远处的老伴默契地一边将地膜卷一点点摊开,一边用力将地膜扯紧。一会儿工夫,一行行黑色的、镜面一样的地膜便整齐地铺在了地里。“地膜下面种的是麦子,今年我家的10亩地全部使用有机肥。去年用有机肥种植党参,产量还可以,种了一年地里的土也松软了一些。”马全神女说。

卓尼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卢勇说:“卓尼县在2020年实施化学农药化肥不进县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全面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有机肥替代化肥,计划推广使用有机肥1.5万吨,替代率达到100%,实现全域无化肥、无污染、无公害的目标。”

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扶植以全域无化肥为目标的“生态沃土”,卓尼县全面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草田轮作行动,有效遏制土壤板结、农作物品质下降的现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耕地质量稳中有升,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在纳浪镇的蔬菜大棚里,村民赵永华指着一排排长势喜人的辣椒骄傲地说:“我种菜一直用的是农家肥,拿到市场上一检测,啥都不超标,收购的人抢着要,现在人们就需要这种绿色无污染的蔬菜。”

卓尼县在粮食作物、中藏药材、设施蔬菜、高原夏菜等各类农作物上大面积推广施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更“绿”、品牌质量更“优”,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卓尼当归”“卓尼柴胡”等一批农产品“三品一标”已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评审。

务棚 “土专家”肩挑大梁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 多

春日的白龙江沿岸,金黄的油菜、粉白的桃花、翠绿的橄榄,点缀着广袤的田野,仿佛打翻了大自然的调色盘。

走进陇南市武都区石门镇,一排排蔬菜大棚在暖阳下熠熠闪光,格外显眼。

给智能温室蓄水池添加营养液、查看“阴阳棚”蔬菜长势、指导工人给菌棒打孔通气……在青陇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刘春林每天都在忙碌。

“眼下,正是给西红柿掐尖打杈的时候,这些工作做得细致些,有利于西红柿结果成熟。”在刘春林和工人们的悉心照料下,产业园里的大片西红柿苗正在茁壮成长。

刘春林是石门镇下白杨村人,种了30多年蔬菜。

2019年,武都区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在石门镇建设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刘春林凭着摸爬滚打积攒的经营管理经验,受聘成为一名技术指导员,工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土专家”。

石门镇素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也建起了许多蔬菜大棚。然而,由于常规大棚挡墙遮阳,蔬菜越冬光照不足,5米多宽的阴面土地不生长作物,基本处于废弃状态,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阴阳棚”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土地浪费问题,还能使“阴阳”两种环境中生长的蔬菜相互促进生长——建园之后,刘春林就一心钻研上这项新技术。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试种,“阴阳棚”获得成功。刘春林算了一笔经济账,一座“阴阳棚”大概一亩六分地,阴棚可放置1万株香菇菌棒,阳棚能实现三种三收,除去租金和成本,一年纯利润可达7万元左右,常规大棚收益和这个没法比。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去年8月,翻涌上岸的白龙江水淹没了整个园区,部分基础设施毁于一旦。

刘春林没有向困难低头。灾情发生后,他收拾残局,继续发展。经过几个月重建,产业园基本恢复,只是棚内作物种植时间推迟了一个月。“‘阴阳棚’里种的都是错季的蔬菜,虽然没有赶上产销旺季,但是我们要尽力在春耕生产时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刘春林说。

记者在一、二号棚转了一圈发现,棚里西红柿苗已枝繁叶茂,还有一个月时间即可成熟。刘春林并没有因此松口气。他说:“今年从山东引进了新品种西红柿齐达利,由于技术还不成熟,叶子长得太茂密抢了养分,不利于坐果,还要抓紧修剪”“过几天就要给香菇菌棒脱袋,要盯着工人分清内袋外袋,摘不对菌棒也就毁了”“你看那几个棚,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没法正常通风,现在气温回升,如果不及时抢修,苗子可能就会被闷死”……

刘春林头脑活泛,敢为人先,是一个肯钻研的新型农民,他用“折腾”概括了自己成为技术指导员后的工作状态。

轮作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也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白龙江沿岸光热充足,雨量充沛,但耕地稀缺,轮作显然不太现实。“最终要靠自己。”刘春林一直这样鼓励自己。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他积极研究新品种种植技术,以保证土壤养分均衡利用。

去年“阴阳棚”试验阶段,一场虫害来袭,施药、熏蒸都不管用。那个时候,刘春林吃住在产业园里,经常是一身汗一身泥,想尽一切办法让虫害得到有效遏制。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各种作物今年长势良好。

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今年春天刘春林还在园区打造了一个观光体验长廊,种植了葡萄、桃子、高钙菜、包菜、茄子、辣椒、南瓜等十余个品种的水果蔬菜,将来可供游客体验农事。

作为一名党员,刘春林一心想着帮助父老乡亲。在他看来,产业园示范作用发挥大,自己工作的价值就大。他说,“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我想让农民也变成一份体面的职业。”

通过不懈努力,青陇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运转良好,作用凸显,已经吸纳40名附近村民长期务工,成为产业工人,月均务工收入达3000元。

春忙 希望在这里萌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记者走进嘉峪关市文殊镇田间地头,到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有的插秧种蒜、有的锄草浇水,一派繁忙景象。

“地翻好、将蒜瓣插进小坑里,然后铺上地膜;地膜对大蒜帮助很大,使大蒜处于更加温和的环境,可提前发芽,在相同的时间里,能长得更大一些。”随着文殊镇团结二村村民安正伟脚步不断后退,一颗颗大蒜有序地插入田地,形成了一条条直线。

“现在正是种蒜的好季节,家里共种了8亩地的大蒜。”安正伟告诉记者,去年自己外出打工,再加上家里种植的甜叶菊、玉米,收入一共7万多元,希望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连日来,文殊村一组种蒜大户黄兴军一直在地里忙乎。他说:“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合作社的大力支持,今年部分大蒜、蒜苗将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解决了种植农户的后顾之忧。”

据了解,大蒜是文殊村的特色农产品。今年,全村大蒜种植面积大概有300多亩,每亩产量1500公斤左右,收入大概4000元至5000元。行情好的话,一亩地收入可达8000元至1万元,村民对大蒜栽植“钱”景充满信心。

提起塔湾村二组村民田学玲,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从临夏和政县远嫁到嘉峪关以来,她和丈夫一起打拼,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田学玲的羊舍里,55只羊活蹦乱跳,膘肥体壮。“去年卖了30多只羊,收入2.4万元左右。今年养的这些羊预计可以生70只小羊,收入肯定比去年乐观。”田学玲说。

在石桥村二组养殖户贺玉生的养殖场里,一群全身乌黑的鸡正“追逐打闹”。据介绍,贺玉生引进的鸡品种,是经过几代鸡种实验后培育出的黑毛、黑皮、黑骨、黑肉、黑内脏的“五黑鸡”。由于这种鸡下的蛋是绿皮的,所以也叫“绿壳蛋鸡”。

2020年底,贺玉生和5户养殖户一起成立了合作社,免费提供成品鸡300只。为了辅助农户养殖,他还无偿提供病情查看和饲料配制的技术支持。在他的帮助下,同村养殖户的信心一天比一天足。

位于塔湾村一组的恒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存栏2000头母猪、年出栏达4000头生猪的省级示范社,是嘉峪关市重点龙头企业。

“在生猪生产中,环境保护问题曾让我十分头疼。”企业负责人王兴明说,后来,在塔湾村的帮助下,自己完成了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这才打消了后顾之忧,安下心来一心一意求发展。

走进塔湾村五组,崔护忠经营的10个温室大棚坐落有序。

“这个大棚种植的是人参果,占地1.4亩,当年种植当年收,成熟后预计能销售8000元;这个大棚种植的是火龙果,去年收入3万元……”在崔护忠的带领和介绍下,种植品种多样化的温室大棚一一呈现在记者面前。

“目前种植的火龙果、人参果都已经挂果,现在的任务就是锄好草、浇好水,控制好大棚的湿度和温度。”崔护忠说。

在石桥村,茹兴忠带着记者进入他的两座温室大棚,查看油桃、毛桃生长状态。

据介绍,茹兴忠的大棚油桃种植已达7年之久,产销情况一直很好,尤其近几年,随着媒体平台的推广,客户稳定,收入增加。

“近年来,文殊镇完成‘越冬温室辣椒丰产、抗病品种引进筛选’等项目初步试验,引进辣椒、樱桃等新品种6个,并投资77万元,申报农业科技项目4个,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畅通‘线上线下’渠道,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销售各类果蔬50万余斤110余万元,农户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此外,邀请省农科院、市农技站专家,开展樱桃、大田桃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广大群众农业生产技能全面提升。”文殊镇党委书记聂海军说。

新闻推荐

“甘味”入渝受追捧 甘肃供销签下2670万元订单

每日甘肃网重庆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邹明敏)11月28日下午,在宾客云集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甘肃省供销合作...

武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