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喜宁从“门外汉”到养殖能手

陇东报 2021-01-26 02:03 大字

本报讯(记者曹康通讯员席伟宁)日前,走进宁县米桥镇米桥村雷喜宁家的猪圈,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生猪、憨态可掬的小猪仔正在吃食,雷喜宁一会儿喂食,一会儿铲圈、粉料,忙得不可开交。十多年来,雷喜宁一直从事生猪养殖,从最初的6头猪发展到现在的270多头猪。

今年54岁的雷喜宁,20年前在西安、银川、兰州等地务工,收入勉强能维持家用。2004年,经过多方考察和深思熟虑,雷喜宁举家回到了老家,和妻子开启了养猪生涯。“在外打工期间,赚的钱只能维持生计,一年到头也攒不了几个钱。后来一个朋友介绍,说发展养殖是个不错的出路,但是要勤劳、能吃苦。”雷喜宁说起了养猪的初衷。

一心想过上好日子的雷喜宁和妻子商议后,下决心搞养殖,他知道,幸福是奋斗来的,必须勤劳朴实、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往前走,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我觉得不管哪个行业,养猪、喂牛、打工,甚至上学,都要勤劳,要有耐心,要多问、多学,勤劳才能致富。”雷喜宁坚定地说。

刚开始,由于缺乏资金和养殖技术,雷喜宁只买了6头能繁母猪,进行自繁自养。同时四处奔走筹钱,向其他养殖大户和懂养殖技术的人悉心求教、汲取经验。终于在两年后,养殖规模扩大到100多头。随着养殖经验和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他家的生猪存栏量也越来越多。

“为了降低养殖成本,我一直坚持自繁自养。2018年,生猪市场很好,我养的生猪出栏量超过了150头,净利润突破40多万元。2020年生猪出栏量超过了300头,收益突破了50万元。今年预计到5月份能出栏两批猪超过200头。”雷喜宁高兴地告诉记者。

如今,雷喜宁已经成了养殖能手,清扫猪圈、添加饲料是他的日常工作,消毒杀菌、生猪繁育成了他的技术特长。但是,雷喜宁并没有就此停滞发展脚步,他还想帮助更多的人一起搞养殖、一起致富。

“我打算在能力范围之内,带动周围更多的人来一起发展养殖,为他们在技术和销售上提供帮助,帮助他们增加收入。”雷喜宁说。

新闻推荐

宁县入选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本报讯(通讯员刘宁)近日,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公布了全国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园认定公示名单,宁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喜登榜单。...

宁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