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村的“山水文化”新释义

甘肃农民报 2021-03-04 00:43 大字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庄浪县韩店镇石桥村,一条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徐徐展开。在这条路上,昔日的贫困村变身“明星村”,村里成了“旅游地”。

对“山水文化”的活态经营,为石桥村带来了质的变化。

走进石桥村,仿佛进入了一座充满回忆的“驿站”。修葺一新的民宿傍山而立,彰显迷人风情;古色古香的乡愁墙上,镶嵌着陶罐青瓷、黑白电视、单卡录音机、28自行车,唤起儿时记忆;粉墙黛瓦,青砖绿苔,小桥流水,碧树青山的石桥村,引来八方游客。

四季有景的石桥村,让游客在不同的季节都会体验不一样的惊喜。

“过去村里穷呀,环境卫生脏乱差,路坑坑洼洼也没钱修,老百姓的生活举步维艰。”提起当年的穷日子,村党支部书记朱茂义记忆犹新。

为改变落后面貌,石桥村从2017年开始转变发展思路,立足区位优势,把“乡村旅游+关山大景区”旅游开发融为一体发展乡村旅游业,群众从此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挣上“旅游钱”,不仅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先后被评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样板村。

这几年,村民郭栋在建起的网红桥边经营小摊,旅游旺季每月能收入7000元左右。

2019年,石桥村着手提高景区品位,打造景观花海,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把万寿菊种植融入到全镇旅游发展中,形成了石桥新景。

“种了大半辈子地,没想到会靠种花给人看把日子过得这么红火。”村民笑着说。

万寿菊催生了“花经济”。马宝通告诉记者,在种植时村里的合作社就与外地客商签订了万寿菊收购订单,明确了保底收购价格,解决了外销的后顾之忧,“再加上在合作社打工与分红的收入,一年也有三四万元。”

如今,石桥村的万寿菊种植面积已达到300多亩,一条集观赏、深加工及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形成,成了众多周边群众必选的“网红打卡地”。

“现在,村里的‘靓模样’都成了外地村子‘取经’的对象。”马宝通自豪地说。

摆脱了贫困,石桥村开始思谋未来的振兴之路。

作为省级乡村旅游样板村,下一步,石桥村将继续做强品牌,延长万寿菊深加工产业链,大力改善基础条件,多元化培育富民产业,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强村富民发展新路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石桥村要抓好乡村旅游这个特色,按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让广大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实现乡村振兴。”朱茂义信心满满地说。

让山水文化得到活态运营,使生态田园赢得游客青睐,石桥村谋划着要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作出新的释义。

新闻推荐

甘肃省通报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典型案例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蒋文艳胡旺弟通讯员马颖)12月28日,记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自全省农村乱占耕地建房...

庄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庄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