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擦亮崆峒魅力底色

甘肃经济日报 2021-06-15 00:43 大字

(接1版)

来到崆峒区峡门乡唐庄村,这个总占地面积70亩的平凉生活垃圾处理焚烧发电和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施工正在建设中。几台大型机械正在作业,随处可见施工人员忙碌的身影。

平凉海创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黄海斌介绍:“这个项目总投资4.3亿,是平凉市目前在建的最大的生活垃圾处理项目,运用机械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烟气处理系统、渗滤液处理系统技术工艺成熟先进、节能高效,即将建成一条垃圾无害化处理,让垃圾变废为宝的处理线。”

黄海斌指着渗滤液调节池施工现场让记者看,钢筋密集,混凝土厚度达到了1.4米左右。

“我们是严格按照‘一百年不漏’的施工标准设计施工的,我们要让这个项目造福子孙后代。” 黄海斌说,“这个项目投运后,年处理生活垃圾1825万吨,年发电量7800万千瓦时,年实现发电收入5000余万元,可减少财政垃圾处理补贴支出1496.5万元,增加就业岗位60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崆峒区上杨乡年产100万吨建筑石料用灰岩生产线改造提升工程也是“蓝天工程”的一个大手笔。

“我们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对以前十几家小作坊进行了提升改造合并,改变了以前露天开采和建设的模式,投用先进的生产线进行封闭式生产,边开采边恢复,成效显著。”甘肃乾元宏石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志强告诉记者。

“通过这几年的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截至2020年底,平凉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6.7%,达到354天,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崆峒分局局长张俊介绍。

绿色产业守护“一方净土”

崆峒区自古以来就有养牛的传统,从明代开始就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牛羊“集散地”和陇上“旱码头”,平凉红牛是全国首例活牛类证明商标,品牌效应已享誉全国,市场潜力巨大。牛产业已成该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与此同时,按照“政府搭平台,企业做引领,农户齐参与”的发展模式,崆峒区探索蔬菜产业发展新模式,采取招商引资、大户承包、分户种植、合作社经营等办法,降低了群众独自面对市场竞争的风险,有效推动了现代设施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畜禽粪污资源化的综合利用,为畜牧产业与农业生产搭建了紧密的联系渠道。结合畜禽养殖种类、养殖场规模的实际情况和差异性,将畜禽粪污全量还田模式、粪便好氧堆肥模式、粪污厌氧处理等模式有机结合,崆峒区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领结”模式。

目前在建的大寨乡大寨村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年产10万吨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前景可期。丰谷高科生态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明钱告诉记者,这一项目建成后,可达到年处理畜禽粪污30万吨,年产有机肥10万吨,带动解决相关就业岗位约300人,为周边区域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预计实现各类工业产值约2亿元。

“通过走‘生态养殖+再生能源+绿色种植’的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子,促进了崆峒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大寨乡政法委员刘长乐说,“从根本上解决畜禽粪污处置难题,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养殖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多赢局面。”

新闻推荐

平凉青年社成立大会旧址 甘肃省立第

平凉青年社成立大会旧址——甘肃省立第二中学(现为平凉一中)

平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