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 90后大学生回乡当“牛倌”

甘肃经济日报 2021-03-11 04:16 大字

马文辉在牛棚添加饲料。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景洁

黝黑的脸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运动鞋上沾满泥土,这是笔者初见到马文辉的样子。1994年出生的马文辉是灵台县西屯镇东湾村人,2019年从重庆大学毕业,放弃到城市工作的机会,不顾家人反对,回乡创业,当上了“牛倌”。

“当时上大学的时候就想报考中国农业大学的养殖专业,由于分数不理想,调剂到重庆大学学了工科专业,毕业时,同学们普遍选择当‘北漂’,我也有了不错的工作,但每次回老家,看到有着童年美好回忆的地方越来越荒凉,就想做点什么,让父老乡亲守着土地也能有不错的收入。”说起当初的想法,马文辉有点羞涩。

几经选择,马文辉将自己的创业项目定为肉牛养殖,万事开头难。由于从业和所学专业不符,马文辉养殖肉牛几乎是从零做起,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喂牛、洗牛舍、除粪便、医治牛病……不懂养殖和疾病防治知识,马文辉就把养牛的书通通买回来自学;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他就去请教兽医专家,虚心向能人请教,不断积累经验,持之以恒地钻研技术,现在从繁育、治疗、防疫、配种他已经能够全部搞定。

为了养好牛,他几乎搭上家里所有的积蓄,一直坚持选用本地优质的玉米、草料等作饲料,现在牛舍存栏肉牛有70多头。勤劳能干的马文辉积极探索规模化养殖门道,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新建棚舍、青贮窖等,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现在,大学生都愿意往外边走,不愿意回到农村来,马文辉毕业之后有回乡创业的想法,发展畜牧养殖业。我们就从资金、政策、场地等方面给予他帮助,扶持他创业。”灵台县西屯镇副镇长杜立军说,在政府技术与资金的双重支持下,马文辉的养殖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饲料短缺成为一大难题。马文辉便与村民协商,流转100多亩耕地,种植玉米、牧草等,按照“种养”结合的模式,走出一条生态畜牧、循环发展道路。同时,养牛场的牛粪经过发酵,作为农作物的底肥,既改善了养殖环境,又降低种植业成本,牛肉品质也得到大大提高。2020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马文辉创办了灵台县马氏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与农户形成抱团发展的互助模式。他还和部分贫困户签订了定向用工协议,让大家就近务工。

“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我做这个事业,本身就想着带动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起致富。”马文辉说,如今,家乡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对他来说,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马文辉认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还是人——“戏好要靠唱戏人”,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哪一个离了人都不行。因此,他想呼吁更多有想法、有能力、有勇气、有担当的年轻人回乡创业,投入到乡村振兴中。

新闻推荐

灵台 “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 挣钱顾家两不误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董宝映刘倩近日,笔者走进灵台县独店镇张鳌坡村,在溪河韵文旅开发有限公司文旅产品及农副产品加工...

灵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