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双年展“水体”城市项目:从莘庄水系到孙科别墅

澎湃新闻 2021-05-29 09:12 大字

作为第13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的一部分,5月28日,在上海闵行举行的“超流体2.0”展览从上海莘庄地区的水系出发,将自然与人文变迁作为素材,展开当代艺术的创作。本届上海双年展“水体”城市项目以“水”为线索,从孙科别墅的延伸展览、将科幻与历史文脉相结合的调研与创作,到沿河而行的水文漫步,邀请市民一同串联并想象上海这座水乡城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地铁、马路、高架、天际线,在它们所连起的上海城市景观中,河流是一条隐藏的线索。如今的人们很难想到这座城市作为水乡的模样,而事实上,是过去的水路塑造了它的格局,那些弯弯曲曲的道路,往往都是城市化以后填河筑路的结果。

今年,第13届上海双年展以“水体”为主题,试图在更广阔的“星球尺度”上去审视人的位置。围绕这一主题,位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主展场通过60多件国内外艺术家作品来探讨生态环境、全球化、后人类等议题,与此同时,上海双年展的“城市项目”在不同的城市角落展开,从在地性的角度出发,探索这座城市与水的关系。

“溯流而上”的调研与创作

莘庄位于上海西南部,拥有丰富的水系资源与历史文脉。历史上,有一条名为“横塘”的河,同莘庄地区有密切关系。横塘原是上海西部一条主要河道,从青浦横泖出发,流经莘庄地区中北部,汇入黄浦江。历史上,横塘曾是上海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华亭县和娄县的界河,也曾将莘庄地区一分为二,时间长达数百年。

作为上海双年展(简称“上双”)城市项目的一部分,“基于上海莘庄地区水系人文的科幻写作视觉版图——超流体2.0”日前在上海闵行新闵万科中心图书馆展开。此次展览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师生团队在本届上双第二阶段“生态联盟·院校联呈”板块中参展作品的延续,以上海新闵与松江地区为调研实践的蓝本,通过摸索和剖析两地的自然水系脉络资源,开展人文历史与日常生活的田野调研,最终以写作、摄影、影像、声音、装置作品的形式呈现。

莘庄自开凿人工河后因水成陆,因水聚人,因水立业,因水定村,因水建镇, 因水兴城,因此对于当地也形成了的一种特殊水缘情怀。在作品《45×30×30》中,艺术家根据当地潮汐的时间数据进行注水抽水的行为,以此来介入本地,反复的动作与艺术表述记录了在大数据背后的感性部分。李章程、刘景文、陈家溢,《45×30×30》。

李章程、刘景文、陈家溢,《45×30×30》。

在上双主题“水体”的概念中,在地球几十亿年的历史中,水的总量是恒定的,以水的循环、流动作为主体,人类和其他生物就像是过客,人更像是水流经的容器和形状,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也是水体,依赖于其他水体的滋养而产生。展览“超流体2.0”也回应了这一概念。作品《朝看水东流》以一位老爷爷收集的旧玩具为线索、以他将旧事物与新事物融合创新的强大生命力为内容,通过构建一个玩具乌托邦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对话。作品《心脏停止跳动后的每一口呼吸》则结合上海第一条地铁驶入莘庄的背景,在科幻的叙述中,将地铁变成一种连接不同时空的桥梁。蒋雯颖、陈慕来,《朝看水东流》。

蒋雯颖、陈慕来,《朝看水东流》。

融合与交汇

位于上生 · 新所内的孙科别墅是本届上双城市项目的另一大展场。建筑由邬达克建造,属于哥伦比亚住宅圈的一部分。20世纪20年代,位于上海的美国人根据家乡的生活方式而建立哥伦比亚乡村总会,并开发出哥伦比亚住宅圈。1929年至1932年间,邬达克为哥伦比亚住宅圈设计了英式、意式、西班牙式等20余栋别墅,也在这里为自己设计建造了私宅,后将私宅赠予孙科,建筑因此而得名。随着时代变迁,哥伦比亚住宅圈发生着不同的故事。1951年,乡村总会成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60多年后,上生所整体搬迁,这里开启城市更新。孙科别墅

孙科别墅

如果说“超流体”从水的本身溯源,那么孙科别墅的选址则是基于水体的引申含义。本届上双城市项目的前言中写道:孙科别墅与上海在跨国文化和贸易发展中的角色有着内在关联。这是一个代表着交融的地点,正如上双主题那样,喻指生命间的融合,文化间的碰撞。

展览由孙科居住于此时的书房开始,来自艺术家团体郑马勒(组合)于 2014 年所作的《贝壳里的一季》以影像、雕塑、文本等多种形式在这里展开。他们的创作和研究重心在于通过追踪贸易活动轨迹、找寻其中属于物质和非物质层面的问题并由此提出具备多样性的观点。郑马勒(组合),《贝壳里的一季》,2014 Zheng Mahler (Collective), A Season in Shell, 2014

郑马勒(组合),《贝壳里的一季》,2014 Zheng Mahler (Collective), A Season in Shell, 2014

美国艺术家黛安 · 塞弗林 · 阮(Diane Severin Nguyen)的七幅摄影作品被放置于与书房相连的八角形会客厅中。在艺术家看来,传统的摄影冲印过程就是图像从液体中诞生的过程,那些看起来 " 湿漉漉 " 的瞬间,便是她在摄影中尝试捕捉的瞬时状态,她将镜头瞄准那些 " 非生命态 " 的主体,关注生命的起始状态。塞弗林 · 阮(Diane Severin Nguyen)摄影作品,展览现场

塞弗林 · 阮(Diane Severin Nguyen)摄影作品,展览现场

在孙科别墅外,艺术家迈克尔 · 王(Michael Wang)的作品《一万里,一千亿千瓦时》追溯到中国的淡水发源地——青藏高原冰川,这个发源地同时也是如今中国大陆主要的电能供应源之一。源自青海高原的长江之水流奔三峡大坝后,使该大坝每年的水里发电量可达 1000 亿千瓦时,为包括上海在内的十个省市提供电力,也是这件作品的名称由来。重现了高原冰川景观形态。艺术家以大型装置通过制冷机重新冻结源自长江的自来水,让供给城市一千亿千瓦时电能的动力源头显形。迈克尔 · 王(Michael Wang)《一万里,一千亿千瓦时》,展览现场

迈克尔 · 王(Michael Wang)《一万里,一千亿千瓦时》,展览现场

沿河而行的水文漫步

除了在特定场地中展开,此次上双还推出了“水文漫步”,让人们用脚步去丈量城市的现在和过去。这一项目也是对于本届上双参展作品的呼应。此次上双中,参展艺术家克莱尔·布里顿(Clare Britton)、朗达·迪克逊-格罗弗劳婶婶(Aunty Rhonda Dixon-Grovenor)与阿斯特里达·奈伊玛尼斯(Astrida Neimani)发起了合作项目《川流终为海》,邀请一队步行者跟随潮汐的节奏,沿着悉尼的库克斯河漫步16公里,直至河流汇入博特尼海湾和太平洋。水文漫步小程序示意图

水文漫步小程序示意图

而在上海,你可以跟随“上双漫步”小程序,从外白渡桥出发,沿苏州河,途径上海邮政大楼、四行仓库等,一直到新闸路桥,也可以从十六铺码头开始,经过江海南关、南市自来水厂,抵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路上,漫步者自身的行动轨迹会覆盖于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的水路图之上。水文漫步沿线实景。摄影师邱岳(NathanCho)

水文漫步沿线实景。摄影师邱岳(NathanCho)

上海是因水兴城,江、浦、塘、浜,泾、洪、溇、港等水路融会贯通。近代以后,由于人口激增的问题以及填水造路、断流筑道的现代城市基建,曾经的水路逐渐消逝或改道,曾经维系生存的大江大河则演变为景观式的河流。借助“上双漫步”小程序,上双水文漫步行动邀请参与者重新发现遁藏或是匿踪的水路,寻找只有被路牌记住了的“蒲塘泾浜”,从而行走于时空交错的水文肌理之中,让个体与城市产生别样的情感联结。(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平凉市住建局五举措全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加快城市更新,对于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今年以来,平凉市...

华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