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平凉”文旅融合风帆劲

甘肃日报 2021-05-18 04:51 大字

崆峒云海。

柳湖公园。

崆峒武术。

海寨沟景区。

云崖寺景区。

史维轩

5月19日,一年一度的文旅盛宴——2021年“水墨关山·槐荫天下”书画频道进万家—走进崇信暨“交响丝路·问道崆峒”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将盛大开幕。

位于甘肃省东部的平凉市,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华民族在黄河中上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优秀魅力城市”“年度魅力文旅扶贫城市”“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 避暑旅游十强城市”等荣誉。

近年来,平凉市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文旅融合,培育乡村旅游,丰富旅游业态,持续打造道源崆峒、书画之乡、武术之乡、针灸之乡、围棋之乡和“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城市品牌,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有了长足发展。

乡村旅游遍地开花

孟夏之日,万物竞秀。

走进位于崇信县锦屏镇孙家峡关河村的华夏古槐王景区,这里群山环抱、景色宜人,一株高大雄伟、气宇轩昂的古槐树映入眼帘。

“听说这棵古槐王已经存活3200多年,今天亲眼目睹确实震撼。”来自宁夏固原市的游客邓玉强和家人感慨道。

“崇信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成风景,全县有旅游景点20余处。”崇信县文旅局副局长朱彦平表示,当前,崇信县抢抓2021年‘交响丝路·问道崆峒’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机遇,精心推出了风景名胜游、名木古树游、人文古迹游、民俗风情游、牡丹观光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将带给广大游客独特的旅游体验。

这里只是平凉市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

“通过差异化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建设了众多特色产业转化型、民族民俗体验型、红色景点融合型的旅游村。这些村结合本地实情,创新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建出了特色。”平凉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年来,平凉市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全市各县都在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特色的“旅游+农业”发展路径,催生了“企业+农户” “公司+合作社+农户”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旅游扶贫典型模式,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自然资源成了农民增收“财源”,文旅产业日渐发展壮大。

全市有邵寨镇干槐树村等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新改建乡村记忆博物馆40个、乡村旅游点厕所80座,发展标准化农家乐528户,评定三星级以上农家乐33户。去年疫情得到控制后,全市上下优先促进乡村旅游复苏,启动短线游、市内游、乡村游市场。2020年,平凉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754.05万人次,占全年旅游接待人数30.21%。

新起点,新征程。“十四五”时期,平凉市乡村旅游将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和甘肃省“文旅康养倍增计划”、乡村振兴“旅游样板”打造等多重战略为指引,重点做好规划、建设、运营和协同“四篇文章”, 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新水平。

品牌打造精益求精

春末夏初,一场细雨过后的泾川县西王母宫,烟香缭绕,前来寻根拜谒的游客络绎不绝。

崆峒山、王母宫、大云寺、古灵台、古成纪……俯首平凉大地,这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遗存灿若群星。

文旅品牌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重要标志,承载着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是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托。

近年来,平凉市坚持高起点挖掘、高标准谋划、大手笔运筹,联合国家高端平台、借助央视权威媒体、借势文化名家大咖、借力全国品牌活动,运用“文化+旅游+城市品牌”模式,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举办央视《我从平凉来——平凉金果红牛旅游走进天津》推介晚会;连续举办西王母华夏母亲节、皇甫谧文化节、静宁苹果节等节会……

书、画、写、唱、诵、摄、演多形式展示,报纸、电视、网络、广告、展会全视野宣传,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推介平凉文化,对宣传平凉、推介平凉,已催生出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今年前四个月,我们接待游客已达30余万人次。”泾川县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齐世萍说,2020年以来,大景区注重线上线下发力,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营销活动,实施了一批精准营销活动,组团参加了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等一批旅游节会,进一步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位于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的崆峒山,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

近年来,崆峒山景区依托道家文化,相继推出“听道家养生经、习道家养生拳、食道家养生餐、品道家养生茶”系列产品;为提供更好的精细化服务,景区推出赏红叶、看桃花、观云海等旅游产品;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人群还推出休闲养生游、快乐健身游、有氧自然游等旅游产品。多样化的旅游形式,满足了更多游客的需求。

如今,道源文化、佛宝文化、祖脉文化、医养文化四大文化标识获得广泛认知,平凉苹果、平凉红牛、平凉生态、崆峒武术四张名片得到广泛传播,道源崆峒、书画之乡、武术之乡、针灸之乡、围棋之乡“一源四乡”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十四五”时期,平凉市将继续围绕打响“问道崆峒·养生平凉”旅游品牌,做实做强“文化强市·一源四乡”特色品牌,实现资源向品牌升级,把旅游首位产业打造成全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到2025年,力争旅游接待人数达5000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0%和22%。

文旅供给持续优化

随着平凉旅游品牌的提升、人气的不断提高,如何留住人、让游客待得更久成为平凉文旅发展新的着力点。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是吸引回头客的重要基础。

“十三五”期间,平凉市在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丰富文旅场景载体上下功夫。以精品线路打造为例,全市培育形成了祈福纳祥、养生康体、丝路探秘、生态休闲、乡村民俗和红色旅游6大旅游产品体系,策划推出了“千年丝路·养生平凉”等3条长线精品线路,面向西安、兰州、银川3个方向的钻石旅游线路3条,“崆峒养生游学之旅”等主题旅游线路8条,“云水清远·禅心正觉”乡村养生旅游线路5条,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同时,在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建成特色购物街区9处,文化旅游商品销售中心12处,开发文旅商品8大类300多种,形成了功能较全、协调发展的旅游业服务体系。

在丰富文旅场景载体建设中,平凉重点打造市博物馆新馆和市美术馆(书画院),全市文化“三馆一站一中心”实现全覆盖。其中9个文化“三馆”完成提档升级,市博物馆、3个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6个文化馆、7个图书馆和4个博物馆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实施重大文保项目54个,文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遗产保护传承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今年五一期间,博物馆累计开展免费讲解60余场次,讲解受众6500多人,让参观者从文物中感受历史变迁,从环境中体会人文情怀,从游览中汲取学问知识,充分发挥了博物馆各项社会教育功能。”平凉市博物馆馆长王启峰介绍,2020年,市博物馆在全省绩效考评中获得96.5分的历史最高分,被评定为“优”等次,在全省132家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中位列第二。这是平凉市博物馆连续9年获得绩效考评“优”等次,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二名、市州第一名,仅次于甘肃省博物馆。

公共文化服务,只有跟百姓心连心,才能不断提升效能。小到一场培训,大到全年的惠民演出,平凉用心揣摩群众的实际需求,用超高人气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代言。

从2018年开始,平凉借助崆峒文化旅游节的有利契机,与书画频道联合举办多场文旅盛会,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书画艺术家笔会、文化大讲堂、赴脱贫村和专业旅游村采风创作……文化旅游节里的平凉,浸润在浓郁的书香翰墨之中。历届节会不断演绎着平凉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新成果,共建“新模式”、共享“新体验”,文旅融合互动无处不在。

“文旅夜宴”百日文艺惠民演出、“建党百年·初心如磐”百场文艺惠民巡演、“颂党恩·启新程”泾水欢歌百姓大舞台百场文艺展演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深受百姓欢迎;文艺、音乐类非遗展演走进景区,为游客们领略平凉非遗独特魅力,开启了一场场文化盛宴。

近年来,平凉市逐渐形成了以陕、甘、宁、青等周边市场为主,辐射京、津、川、渝、鄂等中远程市场的客源市场格局,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同时,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也由0.5天至1天增加至1.5天至2天,人均消费由269.8元增长至561元。

平凉市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产品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平凉市已跨入甘肃省旅游大市行列。

新闻推荐

平头沟的油菜花开了

□杜旭元满世界的花都开了,各乡镇的花也都开了,全崇信的花也都开了: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把个芮谷大地装扮得世外桃源一般。此时...

崇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