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坐标中的人性审美 读杨焕亭《武则天》《汉高祖》

咸阳日报 2021-05-11 08:19 大字

刘美健

近日,杨焕亭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汉高祖》出版,由此他也完成了自己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即《汉武大帝》《武则天》《汉高祖》。

通过对《武则天》《汉高祖》两部作品的通读,第一感觉便是,作者对于作品所涉及的每一段历史的脉络是那样的清晰、纯熟、透彻,如同走过一条条熟悉的故乡小路,从容不迫且信手拈来。诚然,这与先生大学时代学习历史专业分不开,但更与其日后对历史仍然孜孜不倦地钻研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我想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之一米开朗琪罗说过,他的工作是把雕塑从困住它们的大理石中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就如同先生眼前的一块块等待雕琢的巨石,而小说便是被他解放出来的雕塑。作品让那些尘封在坚硬的历史框架里的人物复活,使他们变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他们呼之欲出而又无比自然地行走在历史的框架之内。这一切都基于作者对于历史真实的尊重,由历史的真实引出艺术的真实,而艺术真实又源于作者对于细节的准确把握。所以说杨焕亭的长篇历史小说,是历史的,更是文学的!

人物塑造是小说写作的核心之一。无论《武则天》还是《汉高祖》,作品对于历史人物的塑造都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的,完全跳出主观的好恶,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描绘。出发点就是历史人物也具有普通人情感,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需求,因而书中人物异常丰满。读起来觉得人物事件情节的安排合情合理,画面感和带入感十分强烈。

例如在写武则天晚年的时候,虽然已经达到了权利的高峰,拥有了可以拥有的一切,但她却感到了无比的孤独,经常陷入对自己亲手杀掉的两个儿子李弘和李贤的思念和悔恨之中。而当神龙政变之后,即将让位于李显的时候,仍然自言自语地说,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应该是李贤啊!因为李贤的确是四个儿子中最为优秀的,也是最具太宗遗风的人。

又比如刘邦在平定英布时,中了毒箭,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却坚持回到故乡沛县,去探望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面对曾经熟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乡音乡情,他彻底地放下了皇帝的架子。因为这里是他的根,在养育了他的故土面前,他永远是个孩子。这就是人性,也是儒家思想精髓的一种鲜明体现,那就是孝。也许他的身体不能落叶归根,但这里一定是他的精神归根的地方。所以刘邦忍着剧痛邀请年老的乡亲开怀畅饮,与青壮者相谈甚欢,叮嘱他们孝顺父母,为益乡里。

作者塑造人物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尽量减少直白的描写,而是通过对周围人物的精彩描绘众星拱月般地烘托中心人物,比如《武则天》中的李勣、刘仁轨、苏良嗣、娄师德、狄仁杰等;比如《汉高祖》中萧何、曹参、张良、夏侯婴、韩信、英布、项羽等。从而达到一种艺术上的朦胧之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思与牵绊。正如歌德所说,美是艺术的最高原理,同时也是最高目的。

小说的结构清晰、流畅、明快。摆脱了一些历史题材给人留下的沉重而又晦涩的印象。仅看书名便可窥一斑,《武则天》三卷的名字分别是:凤鸣天下,君临神州,魂归大唐;《汉高祖》三卷的名字分别是:群雄逐鹿,楚汉争锋,天下归一。书名连接起来便是一段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读者很容易进入情节,而细节的设计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使既成的历史又充满了悬念,从而调动起读者好奇心驱使下的阅读意愿,于是欲罢不能,读完,方罢。(B)(9)

新闻推荐

透过文字,我们看见了什么

□文/章铜胜读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时,总会随着他的描述,去想象那些不同的城市,有些城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