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干里的红军故事
□周永珩(北川)
我的老家在川西千佛山麓的北川山区,当地出产一种小颗粒的黄豆,以这种小黄豆做成的豆腐,口感细腻,香味浓烈,是难得的美味。对我而言,更美味的则是用这种豆腐晾晒成的豆腐干。我素来喜欢吃豆腐干,要么把豆腐干洗干净,切成小条当零食吃。要么加入酱油、香油、红油、蒜泥、老干妈等调料,令人食欲大增。
我吃的豆腐干都是在老家乡下李大姐家购买的。李大姐做豆腐干已经近20年了,磨豆浆以前是石磨,这几年才改用机器,其余工序完全是按照传统豆腐干的制作方式,精工细作。再经过自然晾晒跟柴火熏制,正所谓“慢工出细活”,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豆腐干硬中带韧,久放不坏,味道也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这让自诩老饕的我愈加神往。
那天我来到李大姐家,她正忙着将浸泡过的黄豆一盆盆地倒入磨浆机,随着机器“吱吱呀呀”转动,乳白色的豆浆缓缓流淌出来,一股股的鲜豆浆香味直冲鼻腔。她把豆浆倒入大锅,文火熬制后,又舀出豆浆,倒入白纱布遮挡的木桶,去除豆渣,仅留下纯豆浆。再把纯豆浆倒入纱布大桶,再加入一定比例的胆水,一搅动,豆浆转眼间变成了白白嫩嫩的豆腐花。再将豆腐花舀入铺好纱布的豆腐箱,盖上木板盖,拿两块大鹅卵石压住箱盖,豆腐就在里面成型。
趁着豆腐成型的空档,李大姐才有点时间,招呼我们喝茶,摆起龙门阵来。
李大姐说,做豆腐干是北川山民几乎家家都会的手艺:“三几年的时候,红军和国民党军阀在千佛山打仗,红军吃了北川豆腐干,才打赢了敌人的!”
千佛山北麓的北川峡谷,虽然地瘠民贫,却是川西平原通往川西高原的战略要地,1935年红四方面军突破四川军阀的重重封锁,前往阿坝与中央红军会师,一路浴血战斗打了很多场战役,以千佛山战役打的时间最长,战况最激烈。李大姐给我们讲的红军的故事,是她妈、她姑姑、她外婆讲给她的。虽然我们当做传说而不是真的历史事实来听,但也极有可能是发生过的事情。
根据李大姐的讲述,不难还原当时的情形。那是1935年春天,穷人的部队红军与四川军阀的部队在千佛山打仗,千佛山上,山高林密,春寒袭人,红军远道而来,靠采摘灰灰菜、鹿耳韭、蕨薹等充饥,他们披蓑衣,穿草鞋,喝山泉。老百姓都知道红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纷纷捐出家中的口粮、水腌菜、鲜菜、鸡鸭、猪羊,有的妇女把自己坐月子吃的醪糟也捐了出来。红军攻打千佛山最高处的天门洞时,敌军有两挺机枪,气焰十分嚣张,只要红军一靠近天门洞,里面的敌军就向外打枪,当时就打倒了一个排的红军战士。红军首长王树声接到报告,拍着大腿说:“今天不把天门洞打下来,二天如何打天下?”当晚,王树声就组织安排突袭天门洞的战斗。第二天,红军从部队中挑选出几十名精壮小伙组成突击队,安排炊事班做了几大盆豆腐干炒腊肉,为突击队壮行,突击队员吃过后,请当地老百姓带路,傍晚时分抄小路包围了天门洞。天门洞的守军以为红军刚吃了亏,再也不敢来了,没想到红军这么快就再次包围了他们。说时迟,那时快,红军突击队员迅速发动冲锋,冲进敌军阵地,敌军见状,吓得扔出枪支弹药,大声求饶:“红军爷爷,我们投降,我们投降!”打了胜仗的红军官兵都说,吃了豆腐干炒腊肉,浑身是劲。
李大姐说,红军吃的那些豆腐干,就是山脚下的老百姓一家家凑起来的,不然一夜之间,单独一两家人哪里熏得出来那么多豆腐干?我们连连点头称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当然深得山民拥戴,家家户户熬夜做豆腐,熏制成豆腐干也是可能的。
李大姐平时每天做一两百个豆腐干,过年过节期间,豆腐干的需求很大,每天她们全家人上阵,还要请人帮忙,做上七八百个豆腐干,才能满足供应。这几年,随着北川县城地震后外迁重建,北川豆腐干也走出大山,成为绵阳、成都等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
我们沉浸在红军故事里,李大姐继续做她的豆腐。水豆腐压制一小时成型后,再把切好的豆腐一块块码放到竹篱笆上。紧接着,李大姐在豆腐上均匀地撒上用精盐、茴香、丁香、花椒、桂皮制成的调料粉,再用小刷子给豆腐涂点酱油。之后便是将水豆腐放露天晾晒三四个小时,待豆腐水分滴得差不多了,就移至柴火熏房里熏炕。熏炕是用树根、柏树丫、柑橘皮、锯木屑燃起小火慢熏,这样熏出来的豆腐干有一种不刺鼻的果木香。熏炕大概要花五六个小时,要熏至豆腐干两面四角呈金黄色,才算大功告成。
闲话说够,李大姐取了一个熏好的豆腐干,用热水洗干净,切成长条招待我们。我捏着这条带着烟火味的豆腐干,轻轻放进嘴里,舌头马上就感觉到魂牵梦绕的滋味,咀嚼起来柔韧而富有弹性,既有肉的劲道,嘴角又噙满五香调制的香味,越嚼越香,难怪连红军吃了都浑身是劲呢。
新闻推荐
中国人寿北川羌族自治县支公司(以下简称“北川公司”)是中国人寿在北川县设立的县级支公司,2020年底,北川公司有员工13人、销...
北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北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