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粽”情 “85后”夫妻的粽香情缘
正在忙活的杨丹和李兵。
端午节吃粽子早已成为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传统习俗。在丹棱,有一对“粽龄”10年的“85后”夫妻杨丹和李兵,端午节前夕,记者在丹棱城区新北路附近的一家店铺内见到冻粑非遗传承人杨丹和其丈夫李兵时,夫妻俩正忙着包粽子,10余平方米的店铺内粽香弥漫。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顺 王琴 杨鹏 文/图
老牌冻粑店的“粽香情”
今年35岁的杨丹与丈夫李兵,是土生土长的丹棱人,夫妻俩2007年在丹棱县城开了一家制作销售冻粑的店铺,她家的冻粑在当地很有名气。作为丹棱冻粑的“佼佼者”,夫妻俩为何又卖起了粽子?杨丹认为,冻粑和粽子有相通之处,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开店的第4年起,杨丹便和丈夫尝试着在端午节前后制作粽子售卖。“前后不到2个月时间,当时每天要卖1000多个粽子。”杨丹介绍说,如今她家的粽子不仅飘香丹棱各地,还通过网络销售到了北京、苏州、贵州等城市。
“冻粑是一年四季皆卖,而粽子一年只卖1个多月。”杨丹表示,从20岁开店至今,冻粑和粽子几乎陪伴了夫妻俩的大部分青春,她和丈夫每天6点起床,一直持续至晚上12点回家。“我们不是在包冻粑就是在包粽子的路上。”杨丹笑着说,经过10年的发展,她家的冻粑和粽子越来越受欢迎。
传统手艺人的“匠心情”
在杨丹家的店铺内,陆陆续续有顾客前来选购粽子,一旁的杨丹则忙着包蛋黄粽。
“从馅料到包扎,全程手工制作,用料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招牌蛋黄粽所使用的腊肉和咸鸭蛋是自家制作的。”正在炒制蛋黄粽配料的李兵介绍说,他们家的粽子个头比较大,每个粽子重4-5两,所有食材都是夫妻俩亲自挑选、亲自制作,以保证每个粽子的质量和口感。
谈到包粽子,李兵打开了话匣子。在他看来,包粽子是最讲究的一道工序,如果包不好,蒸煮时粽子馅会溢出。“至今为止,包粽子这段时间,我们家都没有请人。会包粽子的人很多,但是把粽子包好的人却不多。”
“我和妻子平均每分钟可以包3-4个粽子。”李兵说,目前他们开发制作了7个品种的粽子,包括蛋黄粽、鲜肉板栗粽、卤肉粽、水果(凤梨)粽、豆沙粽等,其中蛋黄粽最受欢迎,一天要卖近千个。
“除了包粽子,煮粽子也很关键,一定要卡准时间,煮的时间久了粽子会变软,没嚼劲儿,时间短了粽子又偏硬。”李兵介绍说,在粽叶的选择上也很讲究,他们家使用的粽叶是专门从峨眉山购买的新鲜粽叶;在糯米的选择上,全部选用优质糯米,这样煮熟后的糯米才会颗粒饱满,软糯相宜。
传承经典的“文化情”
“端午节期间,我们店里每天的粽子订单超过3000个。”李兵说,为满足顾客的需求,他们每天加班加点赶制粽子,同时还接受私人定制。
“现在大家都习惯提前几天买粽子,有的打算自己吃、有的打算送人。”杨丹说,端午节当天,她家的粽子一般早上就全部卖完了,大概一天要卖5000多个,基本不够卖。最近几年,夫妻俩又通过拓宽销售渠道,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将自己的手工粽销往全国各地。
“这两天,我跟外卖小哥没啥两样。”李兵一边把粽子搬上车,一边说,他就是大管家,接单、送货、打理店铺都是他的活,而包粽子的事大部分归杨丹。
“这家的粽子好吃,我每年端午节都来这里买。”正在店铺里选购粽子的张女士说,吃粽子既是对文化的传承,更多的是一种端午情怀。
“粽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端午节的文化符号。”在李兵看来,包粽子已经不单是夫妻俩的谋生技能,更多的是对端午文化的传承。
新闻推荐
袁敬福和爸爸在一起老师在教袁敬福发音。体验“做生意”的乐趣。连日来,丹棱县各学校纷纷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前庆祝“六一...
丹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丹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