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树下“向天歌”

陇南日报 2020-11-24 00:32 大字

本报记者杨丽君

“在合作社的鹅厂里不仅能领到固定工资,还能兼顾到家里,啥都不耽搁。”近日,在武都区外纳镇稻畦村的油橄榄种植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卫平告诉记者。

初冬暖阳晴空碧,放眼望去,一片片油橄榄树下,上千只白鹅在树林里或闲庭信步,或埋头觅食,或追逐嬉戏,给油橄榄园平添了无限生机。

张卫平所说的合作社即武都区兴源油橄榄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自1999年成立以来,通过对种植户“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收购、统一价格”,已带动周边农户866户3900余人发展油橄榄产业。

今年58岁的稻畦村村支书茹兴山是合作社负责人,早些年,他搭乘全市油橄榄产业发展“快车”,大力栽植油橄榄苗木,油橄榄种植面积已由刚开始的300亩发展到现在的11600亩。

随着产业做得风风火火,茹兴山开始琢磨起如何弥补油橄榄成长“空档期”,以产生稳定的经济效益。

“通过网上了解、外出考察,了解到鹅的习性非常适合林下养殖。”茹兴山介绍,油橄榄林为鹅提供了自由觅食的生态养殖基地,以吃杂草和虫为主的鹅,既清理了林中的杂草,排出的粪便还能滋养土壤。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茹兴山去年开始建棚喂鸭苗,在他的精心打理下,去年高峰期养殖4.5万只,出栏3万多只,形成了“鹅吃林中草,草肥林中鹅,鹅肥林中土,土肥林中树”的生态循环农业。

据了解,这些大白鹅主要销往四川宜宾等地,目前已签订了正式的购销合同。茹兴山介绍,虽然今年受暴洪灾害影响,但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养殖基地,并建设自己的孵化车间,以后的养殖规模将达到6万到8万只。

林下养鹅项目的引进,让茹兴山开拓了思维,找到了油橄榄树和养殖业绿色循环发展的新方向。他还购置了枝干粉碎机,将修建下来的油橄榄枝条粉碎成末,作为菌棒的原料进行出售。

“粉末每公斤3元,叶子按每公斤2元,简单处理后,出售给当地的油橄榄公司制作菌棒,以后等技术条件成熟时,我们自己会再加工,真正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茹兴山介绍。

据了解,合作社在油橄榄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种植技术和引进新的栽培技术,引进了皮削梨、莱星、佛奥等新品种,效益不断提升。

“油橄榄除草、修剪、施肥、浇水等,加上大白鹅养殖,用工期最多的时候一天要50多人。”茹兴山说。

2019年,该合作社种植基地的油橄榄产量300多吨,收入100多万元;大白鹅销售额达到90多万元,486户贫困户按照入股资金进行了分红。

“橄榄树+大白鹅”,不仅鼓起了本乡镇贫困户的“钱袋子”,还带动了文县舍书乡、临江镇等邻近乡镇的农户致富,真正奏响了乡村振兴“向天歌”。

新闻推荐

文县:扎实部署村“两委”换届工作

文县讯(通讯员路永安)11月17日,文县召开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安排部署暨业务培训会,对全县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进行了安...

文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文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