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疙瘩”坐上“智能车”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互联网时代,模式在变,思路在变,结果全改变。
这些改变对于两当县杨店镇豆坪村60多岁的梁让明来说,想也想不到。种了半辈子的菜,现在每天早上只要把各种蔬菜送到乡政府,就只管收钱了!
如今,梁让明和豆坪其他人的菜,都会通过镇上“木云平台”和“故道优选”微店同城配送到两当县城顾客家中,城区居民下单最快半小时内,就能吃上豆坪无公害蔬菜。一个平台、一个群,让农特产品通过同城配送,走上两当人自己的餐桌,开启了“种植户+平台端+配送端+消费者”电商同城配送消费扶贫新路径。
“年初的时候,疫情暴发,看着大棚里的菜,愁啊!辛辛苦苦种的菜,就是送人吃都行,烂在地里人心疼啊!” 当时担心的不止梁让明一个人。豆坪村是周边地区蔬菜主要产地,豆坪出产的无公害蔬菜因其品质优越、品种齐全、价格亲民,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金字招牌。豆坪村村支书王建强告诉记者,现在全村蔬菜种植有1000多亩,蔬菜大棚600多个,全村290多户群众,有90%的群众在种植蔬菜,除了外出务工,群众收入主要靠蔬菜。“正是因为这样,在市县倡导下,我们化危为机,向内循环要活力,开始发展同城配送,解决群众的销售难题,镇上确定了专门的干部,收集、配送蔬菜。”杨店镇党委书记朱晓凯告诉记者,现在镇上的干部成了快递员,都是无偿给群众和客户服务的。而在朱晓凯看来:“干部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当把群众增收与政绩观统一起来,那帮群众增收的每一分钱,干的每一件事,都是初心的实践。”这样的初心实践体现在每一项、每一步工作中:杨店镇在市县镇三级电商平台上架豆坪无公害蔬菜,打通蔬菜销售最后一公里,在位于城区主要道路和生活区设置了5处便民自提网点。
拓宽销售途径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镇上的干部通过自己的私人关系、牺牲休息时间,多方协调、衔接,让豆坪蔬菜进机关、进食堂、进商超、进酒店。不仅如此,杨店豆坪蔬菜先后亮相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县级同城配送启动仪式、消费扶贫月及大数据成果展两当站等活动,并重点培养镇内韩喜有励志残疾人网红,开展多场网络直播,进一步提高了豆坪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我们还建立杨店豆坪果蔬配送群,引入社群营销理念,吸引家庭主妇、美食达人入群,有效跟踪消费者用户体验,并及时反馈给农户和配送员,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王庆田是杨店镇的年轻干部,每天他都把蔬菜信息发送到群里,然后打包再派送,已经成了一个专业的“快递干部”。
截至目前,一个小小的杨店镇,累计已向城区输送各品种蔬菜总计达79吨,其中通过同城配送渠道销售20多个品种蔬菜19505单,总计19.5吨,实现销售额15.9万元。“现在的菜价,比卖给菜贩要高一些,而且细水长流,没想到老了老了,我还赶趟时髦。” 梁让明一边摘着自家的大棚西红柿,一边笑着说。而他的“时髦”不仅是网上卖菜,疫情期间,杨店大胆启用“耘小宝”大数据智慧农业检测仪,减少人工实地观察环境次数,同时利用数据工具,在确保用户数据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对市场消费者进行分析,科学制定下一步种植计划,不断提高种植科学化水平,让产销实现对接。
“这是今年给我们刚安装的‘耘小宝’,我坐在家里,就能看到大棚里的情况,可不就是个宝。” 梁让明的笑容很灿烂。化危为机,危中寻机。“我们把全镇的产品放在一个平台上,搭建起平台渠道链接,编织成一张网,解决群众单打独斗问题,畅通全镇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循环,广而化之,形成了电商助推产业、产业支撑电商的良性互动。”朱晓凯说。如今,杨店已经构建了借力电商平台和自建电商平台“两条腿”走路,大宗货批发与商品零售、大平台与小平台、本地节会与消费扶贫差异互补的营销格局。昔日卖不出去的“土疙瘩”搭上了电子商务的“智能车”,走出大山,走向都市,走进千家万户。
新闻推荐
时值深秋,两当县各乡镇食用菌种植棚内一朵朵鲜嫩的香菇从菌棒里探头而出,看到采了一茬又长大的香菇,工人们的脸上满是丰收的...
两当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两当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