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巩固脱贫成果谋振兴

陇南日报 2021-04-14 00:51 大字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白 杨

春日的陇南康县,草长莺飞,柳绿山青,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乡间道路宽敞平坦、环境干净整洁,村民精神抖擞。一条条小河宛如缎带缠绕着田园,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渐次展开……

水滴石穿一张蓝图绘到底

大水沟村,是2012年康县最早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村,次年建设了青林沟、苟家庄村,2014年建设了何家庄、廖家院、金家山、鸡山坝、十二湾村,2015年建设了安家山村,2016年建设了左家庄、陈家坝村,2017年建设了王坝村,2018年建设了李家庄村,2019年建设了金家垭等村……

通过连续10年的接力棒,康县全面安排部署农业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梯次推进,实现了从建设美丽乡村、管理经营美丽乡村到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区“三部曲”的转变。

在王坝镇生态民俗旅游区,百亩牡丹园种植基地里热闹的劳动场面格外引人注目。“他们都是这个村子的留守妇女,也是我们公司的股东,我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免费给他们提供苗木和种植技术,再按市场价回收牡丹籽,没有入股的农户也可以来打零工。每年到牡丹花开的时候,这里都会吸引很多游客。”陇南康县康瑞文化旅游公司负责人王于辉告诉记者。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王坝镇深入挖掘当地源头文化,培育农产品品牌,注重村庄和田园的整体景观设计,对村里闲置民房进行艺术包装,通过发展农旅结合的特色产业,不断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巩固脱贫成效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在两河镇中营、丁山、廖坝等村,村民居住环境优美、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每户家里的陈设和城里没有区别。

两河镇党委书记张英介绍说:“为了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我们始终坚持‘三到户’的原则,即基础设施到户、产业到户、人居环境改善到户,精准发力、持续攻坚,让广大群众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路通了,居住条件改善了,环境变美了,发展产业自然也不能少。“三步两搭拐”曾是丁山村出行难的真实写照,如今驱车三五分钟就到丁山村最远的丁山社。

步行经过几家农户,只见一片密密麻麻的蜂箱散落在地上,蜜蜂正忙着采蜜。“我们专门成立了康县大青山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养了200余箱,流转了100多箱,以‘合作社+党支部+农

户’的发展模式进行养殖;还成立了康县元文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了20多亩红心猕猴桃,100多亩魔芋,预计今年能收入30万元左右;同时,发展了12个大棚的金耳,收入预计能上40万元;种植了12个大棚的羊肚菌,预计收入达11万元左右。”大青山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元文满脸微笑地说。

激发内生动力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康县通过连续十年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农村环境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改变了群众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养成了健康文明、干净卫生的生活习惯,树立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动力。

走在阳坝镇花岩沟村,整洁的环境,平坦的道路,两层的小洋楼错落有致。王坝镇苟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谈满清说:“我们通过查看房前屋后是否干净整洁、屋内陈设是否摆放整齐、厕所是否有异味等来开展家洁院净、村评户比活动,刚开始评出了6户,然后集中让没评上的村民去这6户家学习,这样效果非常好。”

据了解,该村还成立了康县金山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党支部+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花椒、大黄、柴胡等中药材120多亩,带动13户村民致富。

新闻推荐

牛年说说古代那些牛案

□刘永加又是一个牛年到了。大家都知道牛是忠厚老实、埋头苦干的象征,牛作为生产力工具,在古代农业社会地位尤为重...

康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康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