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小水大灾”
千河之省
7月23日以来,涪江流域迎来一轮强降雨过程,导致涪江上游的众多中小河流水位持续上涨,给涪江下游防汛带来不小压力。为确保遂宁城区、观音湖库区安全度汛,位于涪江上的过军渡电站采取了提前泄洪措施。 刘昌松 摄(视觉四川)
7月23日,在宜宾市南广河右岸的宜宾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福溪水文站里,水文勘测员正在进行勘测工作。庄歌尔 摄(视觉四川)
今日话题
中小河流防汛
入汛以来,四川省已有30余条中小河流出现超警戒水位,是往年同期的两倍以上
这不仅让四川出现险情,更威胁长江流域防汛“一盘棋”
□本报记者 邵明亮
王成栋
“预警信息发了吗?姜州河流域都通知到了吗?”7月31日23时,凉山州水文局值班室内灯火通明,水情预报室副主任邓峰一遍又一遍确认预警信息发布情况。当晚,凉山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雨,会东县境内的姜州河让邓峰揪心了一个晚上。即便在四川省水系图上,50余公里长的姜州河小得都无法“单独露脸”。
同一时刻,瀑布沟水电站应急指挥中心值班室内,值班组组长杨超然直接越过了大渡河干流水文站,挨个校阅上游数十条支流的实时流量和水位。这些支流,有的甚至连标准名称都没有。
与以往背靠大型工程、紧盯大江大河干流不同,这个夏天,四川乃至长江全流域都开始转变理念,把目光投向流域面积低于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今年入汛后,这些“小不点”们纷纷“变脸”,不仅让沿线吃足了苦头,也让大江大河的干流承受着高压。
千河之省四川,中小河流占到了99%以上。如何按住这些“小不点”,不仅关乎当下四川和长江全流域防汛安全,也是今后全省防灾减灾的重要课题。
小水大灾
频繁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接连汇成长江上游三次洪峰
“盯紧点,水位每小时报告一次!”7月30日中午,持续了四五个小时的暴雨停了,吴文清赶紧招呼同事去巡河。与洪水打了多年交道,这位乐山井研县水务局副局长清楚,最多6个小时,强降雨就可以通过小溪沟汇集流入茫溪河,随后形成洪峰。
井研境内并没有大江大河。自北向南横穿全境的岷江支流茫溪河,流域面积只有1200平方公里。但吴文清说,“小不点”带来的损失一点都不小——过去多年,茫溪河的洪水多次造成当地上千人次转移和数千万元经济损失。
“脾气暴躁”的,不只是茫溪河。省水文局水情预报中心副主任鞠玉梅给出的数据很直观:截至7月27日,四川省共有36条河流出现超警戒水位,其中中小河流达到31条,数量是往年同期的两倍以上。其中,入汛以来,雅砻江支流达曲河(甘孜州炉霍县境内)水位连续19天超警戒;大渡河支流小金川河(主要位于阿坝州小金县境内)和梭磨河(主要位于阿坝州马尔康市)相继出现50年一遇洪水。
首先被这些中小河流威胁的,是沿线的居民、工业农业和其他设施。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入汛以来,中小河流洪水已造成全省20余人死亡、失踪。
今年入汛后中小河流最典型的一次“小水大灾”出现在6月26日。当时,强降雨导致冕宁县境内的安宁河支流大马乌沟、马尿河和中江河形成山洪,尽管最大流量只有530立方米/秒,不足长江干流洪峰流量的百分之一,但就是这样的洪水,冲开了沿线的彝海镇大堡子村等村社堤防,造成多人死伤和失联。
从长江防汛流域“一盘棋”来看,“蝴蝶效应”更加明显。
拦,还是不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杨超然。作为大渡河流域的“总开关”,瀑布沟水电站早已纳入长江防汛调度体系,但从6月下旬开始,大渡河上游的中小河流洪水不断下泄,给电站调度带来了不少困扰:这些中小河流水流抵达水电站时,并未形成洪峰,对下游两岸构不成威胁;但是如果不拦,这些水流汇入长江,很快就能形成洪峰。
小河有水大河满。杨超然的说法,也得到了水利部门的印证。此前,水利部通报:今年通过三峡水电站的长江上游三次洪峰,均由看似不起眼的中小河流汇聚而成。
待补短板
先天不利、点多面广、基础薄弱,中小河流防汛面临三道坎
中小河流防灾减灾难在哪?
在专家们看来,首要原因是四川的气候和地形。“四川的中小河流洪水特点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来得猛破坏力也大。”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梁军介绍,四川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迎风坡,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多,极易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地表径流。同时,山区、高原地形导致中小河流河道窄、落差大、汇水快、流速急。
其次,受点多面广的分布和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防灾减灾能力不足。
“防范胜于救灾,这是防汛不变的真理。但四川乃至全国在这方面都不足。”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李红霞介绍,全川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至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近2800条,可谓点多面广,但受此前防汛“抓大放小”理念等多重因素影响,四川的中小河流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很多中小河流连水文资料都凑不齐。”李红霞介绍,四川从2018年才开始大规模加强中小河流水文站点建设,历史欠账很难短时间补上。而河流预警信息的确认、发布以及防御工程建设标准,均建立在水文资料基础上。
预警失去了“先手棋”,后续的防洪工程建设等自然相对滞后。省防指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防洪工程是抵御中小河流洪水的第一道防线,2009年,四川省启动中小河流防洪治理,但受限于项目和经费,优先治理的是一批位于人口、城镇密集区的中小河流,处于偏远地区的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仍然偏低。
正是先天不利、基础薄弱等短板叠加,四川目前的应对之策,只能局限于强化强降雨预测预报,提醒中小河流沿线“闻雨而动”,至于汛情方面的精确预警,很难达到。
“入汛以来,全省水文系统已发布暴雨洪水预警2800余条,绝大部分是针对中小河流及其流域。”省水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现有的条件下,必须“宁可十防九空,绝不一次放松”。近日,省防办组织对8月防汛抗旱形势进行会商,预计还有5次降雨过程,多地降雨较常年均值偏多,部分支流水位可能超警戒,中小河流或将迎来新的考验。
长短结合
实施综合治理,提高防洪能力;加强巡查、监测和预报,群防群治
“必须要搞清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四川大学教授、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流研究所所长黄尔认为,从气候和地形上来看,想要让所有中小河流“安静下来”,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这是先天条件决定的。但从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来看,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
黄尔认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必须要做到“长短结合”。
所谓“长”,是对流经人口、城镇密集区和交通干线的中小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并组织部分危险区居民搬迁;“短”,则是强化群防群治体系,利用已有水库群层层拦蓄、分段滞洪,“四川有8000多座水库,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中小河流上,如果运用得当,不仅能够减少自身损失,也可以减轻长江流域的压力。”
提到“长”,省水利厅建设处副处长严昭昭介绍,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的方向有二:拆除、改建碍洪桥梁和石河堰等涉河建筑物,扩挖疏浚河道,修建堤防和护岸工程等;固脚、固床、护坡,对河岸和河道进行保护,“治理过的河段,防洪、行洪能力都很好。”据了解,仅2016-2019年,四川省就投入资金110多亿元,完成1500公里河道综合治理。
“参照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经验,在中小河流沿线,可以通过修建庄台、排洪沟等方式保护受威胁群众安全。”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对部分灾害高发区的群众,则考虑就地或易地搬迁,以减少人员伤亡。
至于“短”,梁军认为,非工程性措施同样重要。
他表示,无论是强降雨期间监测预警、巡查防守还是汛前转移演练、物资储备,四川皆有一套完整的预案。他建议,今后应该把中小河流,特别是盆周山区中小河流的预案制定和演练实施作为防汛重点,增强中小河流沿线群众的警觉性、警惕性。
鞠玉梅则透露,随着全省21个市州的水文分局成立,下一步,四川省基层水文站点将进一步向中小河流延伸。
他山之石
英国:
塔姆河的分段治理模式
塔姆河流域面积约1500平方千米,总长度约为100千米,流域内居住着170万人口。由于沿河的城市、农村、自然蓄水区、现有防洪设施运行程度等因素,不同河段能够抵御的洪水风险各不相同,所以塔姆河沿河的治理模式不可一概而论。
当地主管部门将塔姆河分类为9个河段,针对各个河段的地形水文条件、防护对象、社会经济、现有防洪设施运行情况等,提供以下4个方案:①维持现有洪水治理方案并加强管理保护。②更换不满足防洪标准的防洪设施。③优化现有蓄洪区。④清除河道阻碍物并在允许的条件下开凿水道,同时在合适的地方替换、增高或新建防洪设施等。
日本:
两种洪水预警发布类型
日本特别注重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达,以邮件、电话、网站、短信、广播、电视、传真等为载体,确保预警信息能够传达到所有的关联机构(警察局、消防局、媒体等)和普通民众。就预警的发布方式而言,主要有推送(Push)型和关注(Pull)型。
由地方水利防汛部门向城镇政府、城镇政府向受威胁的民众发出的预警信息属于推送(Push)型,该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强制性和定向性的特点。关注(Pull)型是指受众通过收看电视节目、上网、收音等获得信息,民众关注、订阅该预警信息后可自主避险。日本国土交通省建立了全国性的洪水预警发布网站,各都道府县也都建立了地方的洪水预警发布平台,成为推送(Push)型信息的主要获取渠道。
本报记者 邵明亮 整理
新闻推荐
本报讯(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刘刚林麻红梅)6月29日,广河县召开牛羊产业达标提升奖补大会,筹措资金2050万元,对1.4万户养殖...
广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广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