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曲银饰回响大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 2020-11-06 06:33 大字

瓦曲村一名银匠在给银器打孔。

当地女子头戴银饰帽子。

瓦曲村村民在加工银饰。

曲木小洛在调试打链机。

瓦曲村村展览室中展出的银饰。

□李力可 王曦 文/图

29岁的曲木小洛从父亲曲木阿且手中接过家里的银饰活计,他将成为这个瓦曲银匠大户的下一代传人。

曲木一家生活在四川大凉山深处,坐着成昆线上的绿皮火车在凉山州越西县普雄站下车,搭车5公里便来到了乐青地乡瓦曲村。

村子藏在山窝窝里,却是大凉山“银饰第一村”。“有彝族人的地方,就有瓦曲银饰”的俗语,证明这个村子高超的银饰加工水平。

“咔嚓、咔嚓、咔嚓”,头顶黑色头饰上彩色的英雄髻随着脚踏板的节奏摆动,身穿黑色镶花开襟彝装的曲木小洛坐在一台打链机前,熟练地将银线导入机器,另一头,一根工整精致的银链被机器快速加工出来。谈起工艺繁复的银饰,他眉飞色舞,掐下一段银线,摆弄起来。

“这道工序叫折丝,过去银匠要手工把银线打成圈、焊起来,一个个打出银链,用于下一步手工加工,费时费力,有机器后效率高多了。”虽然引入了现代工艺,但彝族银匠的心依然平静。制作传统彝族银饰要用到各类工具100余种,折丝、美工、串连,为了让银饰和先辈做出的一样,大部分工序依然需要银匠手工完成。

抓住银饰加工的机会,曲木一家和村里的银匠大户们早早便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银匠家中传来的“银铃声”,同样也启发了驻村第一书记唐开清。

“今年 6 月,我们成立了传统银饰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 85 人。合作社专门拿出资金,对社员进行银饰加工培训,减轻银饰加工大户培养学徒的成本。”唐开清说,2016 年年底,瓦曲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如今,瓦曲村年加工银条超过3 万公斤,从事银饰加工的家庭户均年收入超过 5 万元。

新闻推荐

越西县供电公司紧急驰援保供电

近日,凉山州越西县新乡乡觉巴村、觉呷村普降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冰雹,受极端恶劣天气影响,引发了山体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灾...

越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越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